陳餘和張耳當年從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淪為橫眉冷對的大仇人之後,兩人各自占地為王互不相幹。
“英雄大會”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統管趙地。而陳餘卻沒有得到封號,隻是在後人的“提醒”下,項羽才讓他來管轄包括南皮在內的三個小小縣城。分封上的差距,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時不平衡。
正在這時,田榮的請求“聯盟”的信猶如一道春風吹醒了沉睡中的陳餘。
與其這樣窩囊的地過一生,不如借田榮這個東風東山再起。
這時田榮已成功統一了齊國之地。聞陳餘願和他共同起兵,自然喜不自勝。兩人當即立下“永結同心”愛情宣言後,開始了蜜月之旅。
陳餘和田榮蜜月之旅的地點選擇在了趙國。而要去趙國就得張耳答應。
陳餘可不管張耳你答應不答應,老子的蜜月期誰也不能阻擋。說著他帶著陳田聯軍就浩浩蕩蕩出發了,聰明的張耳自然知道“兩人同心,齊力斷金”的這個道理,很識相的主動讓出地盤給他們兩個做嫁衣。
既然地盤給了別人做嫁衣,何去何從就成了張耳頭疼的問題了。
其實他現在隻有兩條路可以走,選擇項羽還是選擇劉邦。
這類似於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猶豫了良久,最終張耳還是選擇投靠實力相對來說較弱的劉邦。
原因很簡單,據說張耳手下有一個“天文學家”,算出關中之地的天空“五星聚鬥”有帝王之氣。(很好奇他是怎麼算出來的)
恩,既然如此,那就投靠劉邦吧。
張耳的投奔不但壯大了劉邦的實力,也讓處於半封閉狀態(地理位置太偏,交通又是太原始)的他獲得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
聽說田榮和陳餘正不遺餘力的和項羽辦手腕。劉邦又驚又喜。
這時韓信已把軍隊操練的有模有樣了,趁此良機,正是出關的絕好時機。
劉邦馬上把韓信召來,這個時候他已經對這個大將軍的才能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他主動給韓信沏了一壺茶後,也不再轉彎抹角了,柔聲問他什麼時候起兵最好。
韓信答:“暑氣將近,中秋來臨,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就是(八月)用兵最好時機。”
劉邦問:“該用何種計策?”
韓信答:“當初張良火燒棧道,意在迷惑項羽。我已知道自南陪通向三秦還有一條羊腸小道,因為它掩映在草木之中,很少有人知道。我軍可以悄悄沿此道直達三秦。與此同時,大王再派一些老弱病殘去棧道做掩護既可。”
“好計謀。”劉邦大喜過望。這時他突然想起張良當日臨走時贈給自己的錦囊,他不是說等東歸時就可以折開麼,此時不折更待何時?
他有條不紊的打開錦囊,但見上麵寫著“明修棧道,暗取陳倉”八個金黃大字。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劉邦和韓信擊掌而笑。
公元前206年八月初二,困在漢中達半年之久的漢軍開始出發了。
出發前劉邦已給手下的人馬進行了布置。
蕭何留守在南鄭,管理國家大事,提供漢軍的糧食等後勤保障。
周勃帶領老弱病殘去修棧道,以迷惑敵人。
他和韓信親自帶兵從小路出發了。
為了鼓勵士兵,他提出了“中秋月圓之日打到關中和家人團圓去”的響亮口號。
應該說這個口號對久困漢中的漢軍來說相當具有誘惑力。
在外的遊子哪個不思念故鄉,哪個不思念家人,哪個不思念妻兒呢?
項羽,你等著,我來了。
半年前你奪走我的一切,現在是歸還的時候了。我不但要奪回我本來就屬於我的東西,我還要奪回本該屬於你的東西。我最奪的是整個天下。
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心有多野,未來就有多遠。
出發!
出發之前,還得提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忍辱負重在韓國的張良。
由於古代的通訊不發達,而且沒有現代化高科技電子設備,寫信成了主要的傳播信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