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時,寫信成了一種時尚,無論男女老少,和身在外地的親人聯係時就靠這種方式來唯持。
因此,那時的書呆子在家裏幹活不吃香,但到了寫信時就成了名人了。今天張家的信明天李的信後天劉這有信,總之,人家念,你照著寫就是,報酬雖然一般不會以RMB來計算,但待遇還是蠻不錯的,通常寫完信後,今天的肚子可以不挨餓了。
當然,還有個別的思親心切,一時間又找不到書生來代筆寫信,靈機一動,便從鵝身上拔一根羽毛下來(如果沒有鵝,雞鴨代替也可)放在信封裏寄給親人,這就是“千裏寄鵝毛”典故的由來。
當年劉邦在沛縣起義時,僅憑蕭何一封偽李春波的家書就搞定了沛縣的老百姓。後來在巨鹿戰場上,項羽又是利用陳餘一封“和平書”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將章邯成功收編。
由此可見在古時候寫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關重要的。
閑話不多說,先回到張良身上來。
張良被“逼”回韓國後,韓王卻早已被項羽撕了票,張良陷入了“複國夢碎”和“壯誌末酬”的痛苦境地。
一番思想鬥爭後,張良終於下定決心了。
恩,你項羽不是這麼希望我離開劉邦回到韓國麼?好,那我就給你寫幾封感謝信吧。
說寫就寫,他忍住和心愛的主子的別離之苦,他忍住痛失韓王的悲傷之情,慷慨激揚的寫下了第一封信。
這封信陳敘了他為什麼遲遲不歸的原因。他說他不是因為舍不得離開劉邦,還是是因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麼火。項羽看到這裏一頭霧水。好在張良後麵有詳細解釋。
漢王在歸國之際,放火燒掉了身後的棧道,看樣子似無再東歸之心了。微臣知道你和漢王乃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於是,我奮力去救火,無奈我勢單力孤,隻能眼睜睜看著漢王自斷退路,從此大王與漢王隔千層山萬裏路,怕是再也相會之期了。
項羽本來對劉邦燒棧道一事持懷疑態度。見了張良的信後,心裏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氣,相會無期,我豈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封信的確感動了項羽,他並沒有再對“眼中釘肉中刺”的張良采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使張良的處境轉危為安。
更為重要的是,從此項羽對劉邦的提防之心大大減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後,張良再接再厲,隨後又寫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榮和陳餘兩人永結同心後,琴瑟相和,到處找地盤做嫁衣。而劉邦也在派人修棧道,似有東歸之意時寫的。
張良在信中簡單的分析了齊、趙、漢等地的叛亂。
他說陳餘之亂是因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趙王土地就會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除餘這一路並不為慮。
而劉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懷王之約,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後,自然會停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劉邦這一路亦並不為慮。
而田榮卻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後的叛亂之首,吞並三秦之地後,還不滿足,已派手下猛將彭越來伐大王所在的楚國了。言下之意已經很明確了,田榮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無存,日子就永無安寧了。
其實田榮和陳餘隻是小富即安,而且論實力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項羽構成威脅,隻有隱忍而發的劉邦才是正威脅他的對手。
按理說項羽應該會有所查覺。但“身在韓國心在漢”的張良兩封真情告白的信迷惑了他,他誤認為劉邦真的是“不足為慮”了。
換句話說,他心中首號敵人的定位已不是劉邦了,而是田榮、陳餘這些不入流之輩了。
於是,項羽放下對劉邦的警惕,全力來攻齊。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張良的兩封信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少為劉邦的複出嬴得了寶貴的時間。
時間對現代人來說是金錢,對劉邦來說就是勝利。
古人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且不說,在人和上項羽和劉邦還真不是一個級別的人對手,這也是他日後在楚漢相爭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