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怨怨相報何時了(1 / 2)

得饒人處且饒人,怨怨相報何時了,相逢一笑抿恩仇。這是我們在武俠中經常看到的對個人恩怨的一種釋解。

張耳和陳餘的事前麵已說過了。他們兩個自從巨鹿之戰反目成仇後,便水火不相融,從原本最親密的兩兄弟一下子變成了最仇恨的兩個死對頭。

當初陳餘以試探的口氣“假意”辭去兵權時,沒想到張耳沒等趙王點頭,他就自作主張答應了,把陳餘的兵權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並美其名曰“天與不授,反受其害”,殊不知他“授”了之後,才是真正的反受其害。

就這樣陳餘和張耳決裂的開始。

後來項羽在“英雄大會”分封各大王時,唯勞苦功高的陳餘(寫信勸降章邯出了不少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分封,後來經人提醒項羽才給了陳餘南皮三縣來敷衍他。

而他的死對頭張耳卻被項羽封為常山王,這讓他極為不平衡,於是在第一個扯反叛大旗田榮的主動友好的“秋波”暗示下,兩人結為百年“秦晉”之交。

有了田榮的幫助,陳餘開始發泄自己的不滿了。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對付令他仇恨的張耳。

那張耳眼見風聲不對,立即腳底抹油,很好的實行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辦法,並且在項羽和劉邦兩個侯選人中,他最終聽從部將的意建,選擇了“仁義道德”的劉邦做為自己的保護傘。

從此,張耳惱怒陳餘奪了他的地盤,這樣一來,兩人的個人恩怨進一步升級。

後來劉邦西進抵達洛陽,向各英雄發出《發使告諸侯書》時,聲討項羽逆殺義帝,陳餘自然也免費收到一本書了。

當時陳餘說叫他出兵相助是可以,但必須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殺了張耳。

人家信任自己而投靠到自己這裏來,劉邦又怎麼願意殺了張耳呢?但為了陳餘能發兵相助,劉邦捉磨來捉磨去,最後終於捉磨出一個好主意。為張耳找個替身。

送了一顆血肉模糊的假人頭給張耳後,張耳信以為真,以為漢王殺了張耳,於是派了一部兵馬隨漢王攻去打彭城。

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陳餘的部下在和劉邦部下親密接觸時,知道了張耳假死的事,這樣他盛怒之下徹底和漢王又決裂了。

順便還要說一句,趙王趙歇一直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隻要自己能當大王就行,對於張耳和陳餘誰做自己的大臣,他滿不在乎。張耳在時,趙國的一切權力都交給張耳,當張耳被陳餘趕走趙地後,他便拜陳餘為成安君,把一切生殺大權給了陳餘。

陳餘和劉邦決裂後。劉邦就不幹了,他想,和我做對的魏王魏豹那麼囂張都自食其苦果了,你小子不服我是吧,那好,我就讓你嚐嚐被徹底征服的滋味。

征服的事此次也離不開大將軍韓信。

他此次又是率曹參、灌嬰兩員猛將出發了,一到趙地,首先便用“誘敵深入”之計將趙的大將(也是陳餘最倚重的大將)夏說引入自己設好的包圍圈內,全殲了他的部隊。

首戰告捷後,這下趙王急了,他令陳餘全權負責前方的戰事,調兵遣將的事可以自作主張不用請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