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他就向劉邦獻出了求和這條妙計。
連傻子都知道,此時他們所在的滎陽已陷入人家左三層右三層的包圍圈了,想求和恐怕是癡人說夢。
但癡人說夢試一下總行吧,哪怕這個隻有萬分之一的機會,試總比不試要好吧。
於是,他明明知道行不通,還是以劉邦的名義,給項羽寫了一封信。他說我們以滎陽作為楚漢的分界線,言和不打了吧。
不打了,癡人說夢。項羽的反應果然和陳平預料的差不多。
別看項羽平常做事粗魯,講究的是一個“暴”字,路過不平就以拳頭來解決問題,但你隻要跟他說好的,他也並不是全不講道理的。
這不,此次議和他明明就不同意唄,但他還是很禮貌的寫了一封回信。
信中的內容大致是:你的好意我心領,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還是拿下滎陽,咱們再來談議和的事吧。(拿下了滎陽劉邦還有命麼)
依這封信的水準,看來隻讀過三年書的項羽比讀過十年書的劉邦的文采高的還不是N倍那麼簡單。
如果這封信直接交給劉邦的使者,那麼議和的事也就這樣簡簡單單的告一個段落了事。萬分之一的機會將付之東流,陳平的計劃將徹底失敗,。
但陳平是何等人物,他在項羽手下也不是白幹的,項羽的脾氣和性格他又豈能不知道。
議和在別人眼裏萬分之一的機會,但在他的眼裏卻是百分之百的機會。
因為他算定議和能不能成功,項羽都會中自己的計。
果然,回信寫好後,項羽說話了:來而無往非禮也。
既然你親自派人送信給我,我當然要親自派人送回信給你了。於是送信的美差就交給了他一個心腹校將去辦。
當然,別看項羽平日裏做事五大三粗,但此番卻粗中有細,他這樣煞費苦心的派人去送回信是有目的。
目的簡單明確:送信是假,探滎陽城中虛實是真。
應該說項羽的腦子此時還是蠻開竅的,在送信裏還能做出學問來。四個字:走召弓雖。(超強)
我們在武俠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子: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
廢話不說,接下來,三國演義中蔣幹到東吳那一幕情喜劇開始提前上演了。
唯一不同的是當時蔣幹仗著和周瑜是老同學關係,想去做說服的工作,最後偷雞不成反蝕米,回來時陪上了蔡瑁、張允兩顆水軍都督的人頭了事。
而項羽這次派人送信陪上的卻是範增範大先生的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