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政治會議(2 / 2)

而張良則更不要說了。火燒棧道迷惑項羽;二封家書迷惑項羽;彭城之敗後提出的“三步走”計劃可謂高瞻遠矚,為劉邦在楚漢之爭的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韓信自從月夜被蕭何追來後,被劉邦拜為大將軍。隨後韓信充分展示了其非凡的軍事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成功執行。千變萬化的排兵布陣打的天下第二梟雄章邯(第一肯定是項羽了)屁滾屎流,最終兵敗自殺。平定司馬欣和董翳二秦王隻用了兩封信而已。隨後在他的帶領下,漢軍勢如破竹,拿下項羽的老巢彭城建立不朽功績。而且現在在平定其它諸侯方麵也正在發揮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陳平因為出道晚(跟在項羽身邊折騰了一年多),還不可能和他們三個同日而語,但憑著在滎陽保衛戰中出色的“反間計”和“連環計”,其政治地位隻短短數月間已超過酈食其排在第四的位置了(酈食其估且排在第五),也算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

兩邊都是重量級人物撐腰,這下可苦了劉邦。他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我想當時劉邦的心情,和我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的這樣一個問題極為相似:當母親和妻子同時掉到水裏,你隻能救一個的情況下,你會先選擇救誰?

如果先救老母,妻子怎麼辦?除非你真打算換件“新衣服”來穿了(古人雲:妻子如衣服)。

如果先救妻子,那老母怎麼辦?除非你想背上大不忠不孝的惡名。

就在防守反擊派和主攻派進入相持階段,劉邦左右為難時,中立派順應形勢順應潮流旦生了。

按照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在這種情況下,中立派最好。他可以不輕易得罪任何一方的人。

中立派的理由是:既然攻又不能放手去攻,守又不能消極去守,那就攻守結合,邊攻邊守,邊守邊攻,既可養馬抹馬,又可以搔撓打擊敵人。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中立派的格言是:

1、各打五十大板。

2、左右為難折其中。

中立派的行動方針是:

1、大部隊按兵不動,養精蓄銳,以待天時。

2、派少數人圩回到楚軍後背去使暗招子,擾亂敵人後防。

中立派代表人物是:鄭忠。

鄭忠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人,按理說他的計謀誰會聽啊。

但問題是他很巧妙的照顧了防守反擊派和主動派兩方人的顏麵,因此,他的理論一出台,劉邦就象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歡心鼓舞,什麼也不管了,一錘子下去,先定音再說。

劉邦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大部隊停留在這裏,養精蓄銳。由盧綰和劉賈率兩萬人馬,從白馬津渡過黃河,深入楚軍後方,與那裏的玩遊擊戰術的彭越彭大將軍聯手。

當時的旨意是:殺人放火,強取豪奪,奸淫汙穢,越是罪大惡極的壞事你們越是幹就是。反正這一切的後果都是由那個地盤的主人項羽來買單。

於是這次政治會議就這樣戲劇性的收場了。

但這次政治會議歪打正著,卻是當時依造形勢最好的決斷。也是最佳的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