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且的死對項羽的打擊是致命的。這條右臂斷了後,項羽的元氣大傷。
韓信殺死龍且,按項羽來說,對韓信的深仇大恨已是不共戴天。但問題是項羽雖然粗魯,雖然也很想報仇,但上麵已經說過了,這仇不好報啊。甚至可以說報不好也可以搭進自己的命。
他被劉邦絆在這人不見人鬼不見鬼的地方,數月的相持,已砥磨了他的意氣和銳氣。
他已沒有信心和勇氣再去和韓信決一死戰了。再說就算他想去決戰。這邊的劉邦呢,乘機又要來奪他的滎陽。
他此時感到唯一的遺憾是,隻恨年少學本事時怎麼就沒有學孫悟空的“分身術”呢?
如果我們看到當初項羽巨鹿之戰後,接受並且重用了曾殺害他至愛的叔父的項梁的章邯,我們就可以看出項羽在生死存亡或者說在關鍵時刻他還是很深明大意的。
此時他決定不對韓信動武,而是決定動文。
勸降韓信。
你韓信當初不就是我手下的人麼,隻不過當時沒有人借我一雙慧眼發現你這樣的曠世奇才罷了。現在我就把你招回來,給你重用。隻要你願意,我甚至可以把你稱為“亞母”也行。
“亞父”不是給了範增麼,你做“亞母”已經是對你最為看重了,這樣的招待總算不薄了吧。
薄的確是不薄了,但關鍵是韓信肯吃回頭草嗎?
答案是否定的。韓信自從被劉邦拜大將軍後,已誓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要報答劉邦,更何況這個時候劉邦已先出招了,把他加封為新齊天大聖。因此,他已不可能會吃回頭草了。
看來在關鍵時候項羽的出招總是比劉邦慢一步。
在九江王英布爭奪戰中,如果項羽的使者能早到,肯定能把英布先搞定了,哪裏有那酈食其先生口若懸河先斬後奏逼良為猖的個人表演。
當然,話又說回來,這一次不是劉邦料到項羽會派人去說服韓信投降,主動給他加官升職以安定他的心,因為這個齊天大聖的封號是韓信主動爭取來的。
個中緣由還得先從劉邦微服私訪奪走他的兵權說起。雖說在修武縣城劉邦並沒有把他連降三級,但印兵符和手下所有的兵馬都平白無故的被劉邦奪去,他麵上不說,但心裏還有疙瘩的。
因此平了齊地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他心裏就更加不平衡了:如果沒有我,這齊地誰能這麼快就秋風掃落葉般蕩平啊。(其實如果按酈食其的和平方式來解決的話,早就搞定了)
因此,韓信就給劉邦寫了一封信,信當時寫的很委婉,大概意思是說齊地是一個很複雜的國家,而且齊人又個個都很善變,如不立一個齊王很難鎮住他們,為了齊地的穩定,我願先代為假齊王來管理齊地。
話言雖然很委婉,但實際上誰都看得出來,他這已經是在“逼”劉邦封他為“齊王”了。
當時韓信想法是自己辛苦打下了齊地,弄個王當當也是理所當然的啊。
可劉邦就不這麼想了。
他接到韓信第一封信,這是一封戰報,上麵隻有八個字:“龍且被殲,齊地被平。”
這八個字使得原本被箭傷傷得不輕的劉邦馬上忘卻了痛苦,龍且死了,意味著項羽的末日已不遠了。如果不是軍醫再三叮囑他不能亂動,他高興的差點跳起來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