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後勤部部長蕭何又有活幹了,修複宮殿的事就交他來辦了。
鑒於修複宮殿的工程巨大,時間跨度也長。為了絕了眾臣定都洛陽的念頭,劉邦當即就決定實行遷都工程,先把首都搬到了離鹹陽不遠的櫟陽。
眾臣雖然不願意,但反對無效後隻能乖乖跟著劉邦走了。
他們此時隻有一種感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順便還提一下那個婁敬,他因為進言有功被封為郎中,號奉春君,賜姓劉。
劉邦穩固內部的同時,也為全國千千萬萬老百姓製定了一係列的“休息政策”。
具體為以下幾點:
1、減輕田賦。
考慮到國家剛剛統一,整過戰爭的洗禮後,老百姓們都要重整家園,再加上暴秦的迅速滅亡的教訓在前麵,於是乎施行“十五稅一”政策,即按十五分一的比例征收田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2、複員軍隊。
在我國現代的軍隊中不是有這樣一句話,鐵打的營,流水的兵。它很好的形容了士兵們的交替。
既然天下已經定了,劉邦聽取張良的建意,把大量的軍隊解散了,讓他們“複員”回家去。這樣既然可以穩固漢氏江山(和平年代,兵多了反而是一件壞事),也可以讓他們去參加新農村建設。
當然,劉邦也不是無情的人,他不但給這些願意“複員”的士兵們不菲的RMB補償,而且還優惠政策。
凡“複員”後願去關中務農者,免除十二年田賦,去其它地方的,免除六年田賦。(畢竟關中那個荒無人煙之地,沒有優惠政策誰會去啊)
3、招撫流亡。
凡以前聚義革命的,各就各位,恢複原來擁有產業和爵位等。
說白了,這條就針對那些地痞流氓出台的政策,讓他們沒有借口再“胡作非為”。
4、廢除奴隸。
凡是以前因饑餓等種種因素淪落風塵,成為奴婢者,一律恢複正常人的身份和地位。
這個想法是很不錯的,當時劉邦也想讓中國人民都從此站起來。但問題是在當時特定的環境和曆史背景下,實行起來卻很有難度。最終劉邦還是沒有能實現這一承諾,一舉開創曆史之先河。甚為可惜。
5、鼓勵生育。
這類似於現在一些國家鼓勵生育是一樣的。當時經過戰爭的洗禮,大漢江山是人們群眾的屍骨堆積而成的。急需一批新生力量來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因此,鼓勵生育順應形勢出台了。
劉邦當時鼓勵生育製定的優惠政策是:免徭役一年。(不知道後來中國人口迅速發展,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不是跟劉邦這種鼓勵政策有關)
6、限資節流。
凡是朝中封王立侯之人,均以各自的山田和市場租銳收入作為自己的經濟主要來源,政府不再發取任何經費。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前提是你在打江山時立下了汗馬功勞)皇帝已經賞給你大量土地田池了,對你已經夠意思了,以後你就好好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自負盈虧。
這樣一來可以節省一大筆額外開銷,又讓這些有功之臣得到了封賞,一舉兩得。
7、嚴禁各地政府亂收銳行為。
除了人口銳每人每年六十錢的數額標準來征收外,嚴禁各地政府再以其它各種借口和理由來征收其它銳。
這一條很好的杜絕了地方官員貪汙腐敗現象的發生。
8、廢除極刑。
什麼“五馬分屍”,什麼“清蒸活煮”,什麼“萬箭穿心”,罪人犯了死罪就直接把他的頭砍下來得了,以後不準再用這些殘酷的極刑來折磨犯人。
當然,這一項也隻是擺設。因為這一條的製定人在後麵還是用了這些極刑來對付他手下的功臣。
這就是劉邦出台的“八項恤民”政策。雖然在實行的過展中可能有的條款不是那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管怎麼說,有總比沒有好,百姓們也暫時得到了安定,而大漢江山得到了鞏固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