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消極的避戰方針和態度,趙王就不滿意了。不滿意的後果是,直接就撤了李牧的職務。代替他的人自然誠誠恐恐,他知道既然趙王撤了消極防守的人,那他就要主動出擊了。
因此,每次匈奴“回娘家”來看看,他就會還以顏色。
但問題是這個顏色最終砸到自己的臉上,因為匈奴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也一旦發起飆來也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反擊的結果往往每次都吃了敗仗還陪了財物。
陪了夫人又折兵,這可不是趙王所願意看到的。他沒折了,找到李牧,低聲下氣的對他說,還是你上吧,別人來防比你做的更差。
這話的意思分明是沒有最差,隻有更差。
李牧本來是想立功建業,做出一番流芳百世的功績來,但一聽這話心裏就不是滋味了。既然趙軍現在敗的一敗塗地,你又想到找我,而且還對我這麼不屑一顧。
於是李牧就推托著不肯再上任了,理由是“臣有病恐不能再帶兵了”。
人都有逆反心量。此時的趙王見他越是推托,就越是認為他是一個人才,越是要他去做“邊防大元帥”。
最終,李牧礙於趙王的麵也不好再推托了,於是,他就提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條件:“王必用臣,臣如前。”
意思就是說,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去守那邊關,我隻能采取閉關防守的老辦法。
趙王此時就怕他不肯再去守關邊,不說一個條件就算一百個條件也會答應。更何況這個條件對他來說是舉手這勞。
就這樣李牧又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最前線。
當然,李牧就是李牧,第二次上任後,還是以前一樣,關起門來主動躲開匈奴,擺出一幅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樣子。
因此匈奴人也逐漸對他大意起來,有時甚至公然敢在他眼皮低下摸幾隻雞偷幾狗,然後大搖大擺的走了。
但這一切李牧都熟視無睹,是他真的太儒弱還,還是別有用心。
一切答案等到三年後才解開。
有一天,匈奴人又來占便宜了,一直在城裏坐井觀天的李牧突然心血來潮,打了那扇原本一直緊閉的大門,和匈奴人來了一個硬對硬。
匈奴人在他出其不意的出擊下吃了大虧,他們哪裏肯善罷幹休,於是回頭叫上十餘萬匈奴人馬氣呼呼的來了,大有一血血仇之勢。
這下李牧知道自己捅了馬蜂窩了,他不敢再和氣勢滔滔的匈奴人正麵接觸。
趕緊帶後後撤唄。很快就連丟了幾座城了。匈奴人得了城池後,心裏那個美啊,不用說,一個字:爽。
於是他們乘勝接著出追趕李牧,非要把這個難剃著剃一下頭再說不可。追啊追啊。當他們追到了個狹窄的小山穀時,李牧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麵目了,他的計謀一步一步實現了,封住穀口,然後就毫不客氣把他們送佛送上西天去了。
數十萬匈奴人瞬間灰飛煙滅。
這是戰國時期,中原人民抗擊匈奴侵略者回娘家一次前無僅有的勝利。從此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這才收斂了不少,而戰國時的人民也暫時獲得了安穩。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匈奴人再度乘機出擊。從而成就了抗匈奴名將蒙恬。蒙恬以暴製暴,打的匈奴人好久都不敢再來犯。
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甘脆就直接從臨洮(今甘肅岷縣)到遼東修造了一道看不到盡頭的銅牆鐵壁。
這便是至今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萬裏長城”。
北方匈奴的入侵又得到了遏製。
然而,陳勝、吳廣拉開革命的戰火後,在漫長的革命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輩們不懈的努力下,大秦王朝終於在新生代革命領導人項羽和劉邦的帶領下推翻了。
此後項羽和劉邦又進了長達數年的楚漢之爭。至此中原戰火紛飛,國勢動蕩。
而這期間,被一堵牆擋在門外的匈奴人雖然沒有來對中原入侵,卻也進行了一次翻天履地的革命。
拉開匈奴內部革命戰爭的人就是一個叫冒頓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