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破敵(1 / 2)

皇帝的老子葬禮安排的自然很隆重了。因此,朝中的大臣自然也就都要來參加了。而陳豨自然也收到了請柬了。

收到請柬後,他就範難了。他心就想了,該怎麼辦呢?是不是該去呢?如果去了會不會有危險呢?

這時他部下就提醒他說,當初劉邦就是利用狩獵的機會把韓信擒住的。這次既然劉邦對大王您已產生了懷疑,你去參加葬禮肯定凶多吉少啊。

是啊,這麼說來那是不能去了。既然不能去,那就隻有一條路可以走了:造反。

公元前197年9月,陳豨與王黃、曼丘臣等人把漢朝的大旗給撤下了,正式換上一麵新旗幟,上書一個大大的——“反”字。

陳豨自立為代王,發兵攻打趙、代之地。

這一切盡在劉邦的掌握之中,於是乎他草草處理了父親的葬禮,然後親自帶著大軍來平叛了。

劉邦的大軍走到代地附近(邯鄲),他就下令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他在這裏做了三件安撫人心的事。

1、免去丟失了二十多座城池的常山太守與太尉的罪刑,並且繼續重用他們為常山太守與太尉,火速滅敵。

2、在趙地找了四個壯士,封他們四人為將,賜一千戶封邑。讓他們充當先鋒隊,為其它各路大軍的到來嬴得了寶貴時間。

3、花費大量的RMB去收買王黃和曼丘臣的部下,在金錢效應的帶動下,讓王曼兩人幾乎成了光杆司令了。

做了這幾件事後,劉邦就什麼也不做了,他采用了武俠中最為經典的武功戰術:以靜製動。

麵對劉邦的不“動”,陳豨卻坐不住了,他開始行動了,他把他的部下分成了三路來和劉邦展開對戰。

1、王黃、曼丘臣帶兵一千屯紮曲逆。(隻有這麼多人可派了,誰叫他手下的士兵紛紛倒戈到劉邦那裏去了)

2、張春率一萬人渡過黃河攻聊城。(侯敝負責接應)

3、趙利守東垣。另勾搭上韓王共同進軍,向參合出發。

“敵不動,已不動,敵一動,已先動。”

這也是武學中的至尊名理。

看似劉邦在邯鄲靜悄悄的很,但陳豨剛剛行動了,劉邦也動了。才大氣粗的劉邦采取的最穩妥也是安全實惠的辦法。

瞄準目標,各個擊破。

劉邦針對陳豨進行了如下布署:

1、郭蒙及曹參迎擊聊城,對付張春。

2、樊噲來對付侯敞一路。

3、灌嬰去曲逆,目標直指王黃、曼丘臣。

4、柴武負責去平定韓王。

劉邦自己親自率大軍,任酈商和夏侯嬰為大前鋒,直逼東垣。

以上是劉邦針對陳豨而出的招。而除此之外,劉邦自己唯一的招式是派了周勃去偷襲趙地的城都(陳豨的老窩)。

事實證明,劉邦果然是出色的軍事家,以牙還牙,雙方對陣的結果是漢軍全線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