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逼上梁山(1 / 2)

周昌是個正直的人,但正直的人也得為人做事,也有自己的一畝三分田,也不可避免的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也正是因為如此,周昌帶著劉如意來代地上任後,和他直接有衝突的就是陳豨。

這個陳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在分封大會時,他是被劉邦封為陽夏侯的。後來劉邦經不過戚美人的鼓惑封如意為代王時,由於如意太小,戚姬又舍不得讓她才八歲的寶貝兒子遠離自己去代地上任,於是空掛著“陽夏侯”名號,由陳豨為代相處理代國的事。

由於如意不在,其實代國之地其實就是陳豨說了算,說白了,他就好比是代王。也正是因為這樣,代地的英雄豪傑無不對他敬重有加。

而陳豨又禮賢下士,因此更得人心。

就這樣,陳府門前每天都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門庭若市。

周昌來了之後,他自然就代替了陳豨的地位,成了代相。而陳豨光榮地退居二線去了。

饒是如此,陳豨並無怨言,相反他對周昌還是很敬重的,他還經常去派見這個新代相。

然而,陳豨如果象普通人一樣去找周昌,以周昌的為人和性情自然是很樂意,但問題出就出在,每次去周府,陳豨都太過重視自己的禮儀了。

他每次去看周昌時,隨行的人員都有近千人,車子近百兩,場麵那可是兩個字:NB。

這樣的場麵著實讓周昌吃驚啊。他經常在劉邦身邊,就算皇帝出巡也不過千把人,而這個周昌的出一訪竟然可以跟皇帝相比了。

第一次周昌除了驚羨外,並沒有其它想法。

第二次陳豨依然這樣的氣勢和規模,周昌就有想法了。

陳豨怎麼說也是一個和自己平級的侯王,怎麼一個出巡都這麼興師動眾,莫非他是一個貪官?

第三次周昌還是這樣。周昌再也做不坐了。他意識到事態的嚴重,馬上趕到京城去見劉邦,並且以密談的形式告訴了劉邦這件事。

劉邦一聽說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怒不可遏,於是下令禦吏府(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檢察院)全權負責調查這件事。

禦吏府的官員們走過套的一番調查後,得出的結論和周昌的幾乎一模一樣:陳豨很多舉動反常,似有造反之意。

當然,他們去調查時沒查到什麼實質性的東西,但吃喝拉撒卻還是要陳豨買單的。

這樣一來,陳豨買單事小,但情勢已大為不妙了。於是他馬上召開了一次內部政治會議。

會議一開始,陳豨就拋出劉邦調查他的事,他問他的部下,他該怎麼辦?

他的手下這些門客正唯恐天下不亂(升官發財的需要),於是馬上給陳豨舉了兩個例子來告誡他。

1、韓信在楚漢之中起到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作用,還被除去了封國降為侯,現在還“軟禁”在京城中,空有侯名,什麼事都不能做。

2、原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根本就沒有反意,還被莫須有的罪名除去了封國降為侯。

兩個例子一舉出,陳豨的心頓時涼了半截,都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劉邦都對他起了疑,那他還坐在這裏幹什麼,難道坐等劉邦揮刀來砍自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