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陳豨決定:三十六計,反為上計。
當然,他反之前,還想去說服一個人,隻要這個人肯和他聯手,那麼他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加大。
這個人就是淮陰侯韓信。
統軍百萬的帥才,帶兵打仗,戰無不勝,天下英雄誰能出其右。
於是他派一個說客對韓信進行了說服。
韓信看完陳豨的信後,半晌才說出這樣一句話來:當初我兵權在握,謀士蒯徹勸我反叛,那時如果反,可能現在的天下就是三分了。但當時我都心動。現在天下形勢已定,我不想再趟這趟渾水了。
說客說不服不了韓信,眼看交不差了,於是馬上退其次轉投去說服韓信的兩員部將王黃和曼丘臣。
陳豨當年就和王黃和曼丘臣有過深交,他們都對漢王對主子韓信的態度很是不滿,此時見主子不肯心動,他們兩個卻不願一輩子被軟禁在府上,他們決定去和陳豨一起再幹一番大事業來。
就這樣,說客這次也沒有白來,他雖然沒有把完成陳豨的既定任務,但好歹還是給他帶去了兩員猛將(韓信的心腹)。
一場叛亂一觸即發。
就在陳豨密謀造反的時候,劉邦也沒有閑著。
他忙的很,因為他痛恨也深愛著的父親劉老公去逝了。
之所以說痛恨,那是因為當年劉老公對他太有偏見了,總是看不起他。
他甚至還清楚的記得,父親當年那句常掛在嘴邊的“不務正業的小子”,象一片烏雲揮之不去。
那個時候他對父親是有看法的,說白了,他心裏還帶著些許恨意的。
那一年的元旦,劉邦舉行了朝中盛宴,劉太公做為太上皇自然也參加了,酒席上的劉邦突然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來,心中點泛酸,於是乎,他就這樣對劉太公說了這樣一句話。
“記得在家時,父親大人總是說我不務正業,,還總是說我不如二哥,父親大人,現在你覺得你兩個兒子誰的產業大呢?”
太上皇雖然有點尷尬,但畢竟還是笑笑,什麼也沒有說。他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
幸虧群臣們幫他解了圍,其實群臣們並沒有說什麼特別的,隻是異口同聲唱道:“就讓往事隨風,都隨風,都隨風,心隨你動;昨天花謝花開,不是夢,不是夢,不是夢;就讓往事隨風,都隨風,都隨風,心隨你痛;明天潮起潮落,都是我,都是我,都是我……”
齊秦這首《往事隨風》在這個時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父親畢竟是父親,母親早逝,對於劉邦來說,他隻有一這麼一個父親了,因此,他畢竟原涼了父親當年的“過錯”。
為此,他還為這個可愛的父親建了一個“仿中原裏”村。
讓父親住在宮中也可象回到了家鄉一樣。
種種跡象表明,劉邦都大有對父親越來越好之跡象,但就這樣時候劉太公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看來劉老公真是福大命不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