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對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個盧綰還記憶猶新吧。這個從小和劉邦稱兄道弟的鐵哥們,劉邦對他並不薄待,他被封為了燕王。
隨著朝中原封大王的一個個被誅殺,這個時候非劉氏宗族的異姓之王已經是稀有動物了,隻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在每天念著孔也?一樣的句子: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
而這個時候那個被逼造反的陳豨逃到匈奴後,劉邦並沒有放過他。他派出的“奪命殺手”是周勃。
周勃果然不愧是劉邦最得力的部將之一,他利用“和親蜜月”還處於搖擺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後,集中火力很快就消滅了陳豨這個反革命團夥。
但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中還生出一些事非來,“說服”和“勾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盧綰去辦的。
盧綰當時派出的使者是張勝,這個張勝的使命是以三寸不爛之舌很快說服“大漢女婿”冒頓收起了支援陳豨之心。
但外交官張勝之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他在說服匈奴人的同時,還將麵臨匈奴外交官的對他的“反說服”政策。
說白了,張勝當時麵臨的情況是,說服與反說服。
當時匈奴的外官交其實也是中國人,他的名字叫臧衍。他的父親大家耳熟能響,叫臧荼。
臧荼被劉邦除掉後,他兒子臧衍逃到了匈奴。這個時候臧衍就對同樣是黃皮膚黑眼睛的張勝進行了攻心政策。
他說的話就是引用韓信的那句句經典的警世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
其實麵對張勝這樣聰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再解釋什麼了。因為此時臧衍的這句話的含義已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一旦陳豨真的被消滅了,劉邦的下一目標就輪到你燕王燕國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臧衍的話不無道理啊,那劉邦是啥人物,行軍打仗的本事沒有,心狠手辣卻他的專長。
權衡利弊後,張勝的心開始動搖了。
於是乎接下來發生這樣一幕,說服官張勝本來是來說服匈奴人不幫陳豨,讓他自生自滅。但到了冒頓麵前說的話卻是完全相反,居然強烈要求匈奴人出兵去救陳豨。
在張勝的吹風添火下,原本決定“中立”的匈奴人再也做不住了,他們馬上發兵去支持陳豨。
幸好素來以雷厲風行著稱的周勃早已乘張勝在和匈奴人周旋的期間,就快刀斬亂麻,把陳豨給解決了,並不與匈奴人交鋒就搬師回朝了。
按理說這件事應該劃上一個小小的句號了,但周勃回到朝廷後,馬上遞給劉邦一個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跡象啊。
當時的盧綰被蒙在穀裏,等張勝回來後二話不說就給他準備“嚴刑”恃伺。而張勝卻把臧衍念的韓信那句話轉念給盧綰聽了。
盧綰也不是傻子,劉邦屠殺臣功的事他也是極為關注。雖然他仗著“同年同月同日生”這個獨特的優勢暫時得已安全。但“山雨欲來風滿城”,麵對陣陣腥風血雨的撲麵而來,這時的盧綰也頭腦開竊起來,他最終決定聽從臧衍和張勝的意建,和匈奴聯盟。
匈奴方麵正求之不得呢?燕國和匈奴又相毗鄰,平時的壓力本來就大,匈奴人一旦侵犯中原就肯定要與他來個親密接觸,與其到那時再親密接觸,倒不如現在就來個親密接觸更實際更劃算些。
但他這種和匈奴人若即若離的關係並沒有違持多久,因為劉邦很快就來個了“大捉奸”。
考慮到劉邦年紀及上次平叛英布時受的箭傷並不輕,時常複發的緣故,他沒有親自來辦這些事,而是進行了兩個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