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 佛子(3 / 3)

穿過這座堡繼續上行,道路開始盤山而繞,常思豪邊走邊往下看,隻見周圍山肩、崖岬、林隙間建有不少半圓或弧形的平台,旗幡簇簇,顯然都是武裝據點,島外靠水邊一些藏小船的暗港在此已經清晰可見。遠處藍藍的湖麵上煙水蒸霞,千帆相競,被夕陽一照,好像在天空裏航行一般。

繞過幾道彎,山勢緩緩而降,可見一大片低穀,穀底處炊煙嫋嫋飛升,房屋林次櫛比,儼然是個大鎮子,周遭山脈峰巒疊障,叢叢如壁,覆滿青竹,倒好像天然的城垣一般。眾人下至穀底,在街道中穿行,居民們見隊伍裏有不少外族和尚,都覺新鮮。幾個騎著燒火棍當馬的小孩瞧見方枕諾,便停止了打鬧朝這邊跑來,其中一個問道:“小方哥,你找到長孫哥哥了沒有?”方枕諾行走中在他頭上摸了一把,笑道:“天黑了,還玩兒呢?回去吃飯吧。”那小孩拖著棍子一邊跟行一邊道:“我還不餓。”方枕諾一笑:“你長孫哥說什麼來著,都不記著啦?”那小孩子嘟了嘴道:“記得。”方枕諾笑道:“那還不回去?”那孩子低了頭,一擺棍子,騎著一顛一顛回到夥伴中,和幾個小孩一起唱起兒歌向巷內散去。

他們唱的歌詞十分簡白,像什麼“男兒漢,誌要高,青史之內把名標,青史標上名和姓,不枉人間走一遭。”什麼“男兒郎,慨而慷,手提紅纓保家鄉,家鄉父老把我育,我護家鄉理應當。”還有什麼“男兒生來是英雄,懶懶散散卻不成,按時吃飯勤洗手,莫讓母親費叮嚀。”內容瑣碎有趣,常思豪身邊的聚豪武士們越聽卻臉色越苦,原來這些歌詞都是當初長孫笑遲編了教給孩子們的。想到他避世而去,如今既不想標名青史,也不再保家衛國,這一班孩子還在傳唱歌詞,鑄造新夢,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此時隊伍沿街北折,天色漸暗,房屋漸疏,似乎來到城鎮的邊緣地帶,拐過一片竹林,石路向上斜延入院,一片依山巨閣呈現在眼前:上層黑琉璃四出水重簷殿頂角戟支天,底下九尺半花崗石基須彌座托殿,窗前二十根紅柱垂廊、十八盞金燈照眼,瓦當肅穆,簷鐵沉風。樓腰正中央豎一大匾,上麵藍底金字,寫的是“豪聚天英”。正門紅漆透血,合閉森嚴,一條寬長青磚甬道自須彌座階下延出,外與石路相連,兩邊耳房貼牆,飛簷蟹抱,伏掩於竹影之間。

常思豪跟在眾人後麵進院,覺這巨閣規製雄闊,氣勢剛健,遠比百劍盟總壇威武得多,正東瞧西看時,忽見閣門大開,從裏麵走出三個人來。

這三人中,右首邊是個黑瘦精幹的老者,另外還有一僧一道,僧人頭腦肥大,老道鼻頭亮紅。常思豪看見他倆,當時心中一怔,暗想:“燕淩雲在這不稀奇,小山上人和陸道長怎麼來了?”隻見小山上人眼望丹增赤烈,當先下階,向前走了幾步,搖起大頭,攏須笑道:“一別多年,赤烈上師精健如昔,真是可喜可讚。”

丹增赤烈表情也有些意外,與他相距丈許處站定說道:“上人在這裏?這可巧得很呐。”

小山上人笑道:“萬事皆隨緣生滅,豈有巧合?”

緣起性空是佛門第一要義,說的是萬事皆由業力轉化、因果合成,並無趕巧之事。小山上人這話一來是說對方於佛法參悟欠佳,二來又對自己的“來意非空”做出了暗示。丹增赤烈聽了把眉毛往兩下一分,乜斜著眼道:“上人也是受邀而來,參加會談的麼?”

小山上人明白:如果答是,那便等同於承認了自己是政治和尚,和他並無不同。若說不是,也至少承認了知道五方會談存在,出家人耳目不清不淨,沾惹塵凡,仍然算不得什麼高僧。看來時隔多年,這赤烈上師依然精明老道,半點也不吃虧。當下合十一笑:“心燈照徹天堂路,法螺震破地獄門。四大合身終不異,樹在山間水在雲。”

話音剛落,隻聽東耳房上有人道:“好一個樹在山間水在雲!”人影晃動,一人落下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