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十八章 作詩揚名(1 / 2)

今日天氣涼爽,園中秋意甚濃,許多植物的葉子都枯黃墜落了,唯各類菊花開得豔麗,被這略顯蕭條的秋色一襯,便更多了幾分生機勃勃。眾閨秀賞菊興致頗佳,走走停停,大約過了半個時辰才陸陸續續回到涼亭。

此時正值午後,沈凡玥便喚丫鬟上了些可口的點心,擺在了亭中的石桌上,此時有閨秀提議不若邊吃點心邊做些遊戲解悶,眾人一番商議,決定擊鼓傳花,一人敲鼓,其他人依次傳絹花,鼓聲停時手中有絹花者,則作一首有關菊花的詩來,供眾人品評。

規則既定,眾人便選好自己的位置,在涼亭中圍坐成了一個圈,涼亭甚大,將近二十個人坐在其中倒也不顯擁擠。由沈凡玥的大丫鬟木棉負責擊鼓,絹花則由沈凡玥開始傳遞了下去。

第一次鼓聲停,絹花落在了一個身穿黃衣,身材較之其他閨秀略顯健碩的小姐手中,那位小姐名叫白瑗,是朝中一位正四品將軍的千金,由於出生在武將之家,所以自小學習拳腳功夫,對詩詞文章則並不擅長。這位白小姐倒也是個開朗直爽的人,初時對絹花傳到自己手中有些驚訝,而後便站起身告罪,直言自己不甚通詩文,作不出詩來。眾人也大多知曉她的情況,嬉笑著打趣了她幾句,便也就放她過了。

鼓聲響起,絹花又傳遞了起來,眾閨秀心中都頗為緊張,那些詩文差些的生怕被抽中出來作詩,惹人笑話;而那些善詩文的,則恨不得抽中自己,好教自己在眾人麵前盡顯才華,引得其他人的稱讚,在京都閨秀圈中揚名。

第二次鼓聲聽停,絹花落在了太傅楊繼的孫女楊辭卿手中,楊辭卿是京都甚有名氣的才女,性情偏清冷但詩作向來極佳,所以作一首詩於她而言並無多大難處。隻見她緩緩走到已準備好筆墨的案台前,鋪開宣紙提起筆,略一思索便下筆寫成。丫鬟將宣紙舉起展示於眾人,雪白的宣紙上是四列娟秀工整的小字,其詩雲:

風欄竹榭聚良儔,玉甕朱嬴案上幽。

籬下禽華為妙季,瓶中壽客不傷秋。

斜陽緩緩窗前隱,素月綿綿夢裏遊。

殘葉凝霜隨雨落,瓊台有韻為詩留。

眾人閱完皆驚歎,道這詩極有畫麵感,仿若真能瞧見窗前瓷瓶中的菊花和瓶邊盈盈而立的美人似的。楊辭卿聽到稱讚之語,麵上卻也無甚表情,隻施施然坐回原來的位置上。

第三次的絹花停在了中書侍郎之女錢舒雨的手中,錢舒雨文采平平,況且有楊辭卿的珠玉在前,一般的詩作豈能與之媲美,因而錢舒雨也不苛求,作了篇平平常常的詩作便笑著退了回來,這樣雖不能得到稱讚,至少也不會教自己難堪。

接下來又有幾位閨秀有幸出來作詩,但皆不如楊辭卿的詩作,不過既有了展示才能的機會,大家都還是甚為滿足的。

幾輪過後,鼓聲再一次停下時,也正是子晚手拿絹花要傳遞給沈凡玥之時,原本沈凡玥已接過絹花了,但聞聽鼓聲落,又不動聲色地迅速將絹花塞回了子晚還未撤回的雙手中。

子晚微愣,抬眸看她,見沈凡玥笑著眨了眨眼睛,繼而對她微微點頭。子晚知曉這是沈凡玥將作詩的機會留給了自己,可這是為何呢?

再略一思索,子晚便大致能明白沈凡玥的用意了。今日來參加菊宴的都是朝廷四品及以上官員的女兒,能得到她們的認可和稱讚,就等於被整個京都貴族官僚的交際圈所接納,甚至揚名。沈凡玥自然才情不會比楊辭卿差多少,不過她原本便出身高貴且名聲極佳,這樣的機會對她來說可有可無。子晚則不同,一則她的家世因著親人的離世早已落敗,二則太後對她的偏愛讓眾多閨秀麵上羨慕,內心卻是嫉妒和不屑,不認可她的能力和付出的努力,所以隻要子晚還要在這個上流交際圈中生存,就需要借助這次機會讓自己獲得別人的認可。

子晚想清楚這些,便格外感激於沈凡玥替自己細致的思量和給予自己及時的幫助,輕聲道了聲“多謝”,這才起身向案台走去。

沈凡玥知曉子晚片刻便明了了自己的意思,望著她纖細卻堅韌的背影,在心生讚歎的同時忽的便又生出一種感覺:麵前這人將來會讓整個京都掀起一場不小的風雨。這感覺一出,連沈凡玥自己都驚到了,她暗自搖了搖頭,拋開這些思緒,繼續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