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定台灣(1 / 2)

“我隻說了一半”嚴新氣定神閑地說。

“還有一半就是南麵現在還在叛亂,雖然阿美族的費眾和許家父子關係密切,現如今費眾正在和布農族和卑南族交戰都已經自身難保。如果再把我們也招惹上的話他自己也就不用再玩了。所以隻要將軍按兵不動陳兵在阿裏山外圍隻要過不了多久許家父子的人頭必定會雙手奉上。”

“真的這麼肯定?”我還有些擔心,這些原著民的忠誠性。

“這是自然的”嚴新肯定地說,因為他知道這些原著民也知所進退的“大人,隻要有足夠武力能夠震懾他們,那就足夠了。”

“這我就放心了。嚴先生果然不同凡響。”

“哪裏哪裏,我也是略盡綿力而已。”

“先生過謙了”穀永寧說道。“現在夷洲初定,但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會議上穀永寧把現在所麵臨的問題都提出來,大家群策群力的想辦法解決。首先是這軍隊的糧草問題,目前看來至多在能支撐三個月的時間,就決定派陶羨親自到福州和泉州水軍處去調十萬石糧草到夷洲來應急。

第二就是夷洲這個詞有蠻夷之意現在重新掌管此地所以就要改個名字。穀永寧決定將改成叫台灣島,夷北改稱台北,雞籠改稱基隆,畢竟這些都是後世的名字,他這樣做也是有點私心在裏麵的,想要在曆史上留個名聲而已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追趕許陽明的殘兵的事上了。雖然在整個戰鬥過程中比較的順利,但是損失也是巨大的。經過協商就由餘瀟帥部南下追敵。一切就這樣地完成了。正準備散會的時候,陶羨提出了一個讓穀永寧頭痛的問題。

“將軍,這韓振將軍陣亡之後嵊州水軍還沒有統領,是否考慮選擇合適的人選出任?”韓振一個跟隨穀永寧最久的一個老兵,還沒有看見勝利的影子卻這麼早的過世了真是讓人心痛,回想起來都有一種隱隱的傷痛。

“陶軍師可否有人選?”

“親衛隊的張融可以出任。而親衛隊可以轉交給鄭誌敏來擔任,而原來的空缺可以從內部晉升。”陶羨回答道,顯然這個答案他已經深思過了的。穀永寧不置可否。

“那就這樣辦吧,還有。韓振的陵墓一定要修建的漂亮一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也要修建一座衣冠塚,他生著不能到台灣,死了也要讓他看看著台灣的風景,也了卻他的一個願望吧。”說完穀永寧不禁放聲地哭了出來。在場的沒有不動容的。

朝廷上,收到了征戰夷洲的捷報,滿朝的大臣無不拍手稱快。

這天的朝堂上史彌遠因而進諫“皇上,穀永寧這次功勳卓著平夷洲有方。這次他建議改夷洲為台灣為臣認為可行。再說了夷洲之地孤懸海外多年,島內雜草叢生,饑民餓殍,原住民內鬥不止很是需要一位有手段的大員進行整治。穀永寧這次剿滅了海賊皇上如若要論功行賞的話可以封做台灣安撫使,但前提是隻能在台灣駐軍不得多於2萬人。”

這可是說到皇上的心坎上來了。因為自古以來防止武將黃袍加身一直是大宋朝的立國的信仰。雖然穀永寧有功,但不能功高震主的。如果放在京城那會是一個威脅,放在海外這樣的威脅就不那麼直接一些,但是決不能擁兵自重。再說了台灣這個地方現如今能養活2萬人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所以權衡之後皇上也就同意了這樣的意見。

“除穀永寧兩浙東路兼福建路水軍大將軍一職,另封為台灣路安撫使,統轄水軍2萬人。”聖旨就是這樣寫的。在朝廷裏還在討論的時候海的那邊也有了新的事件發生。

在阿裏山那邊,費眾也正在為許氏父子的問題而苦惱。一個叫誌林的頭領給費眾出了個意見他說:“我軍現在受到了來自布農族和卑南族的進攻,如果再惹上大宋朝的軍隊那麼就會有滅族的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