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3.業餘反扒(1 / 1)

在聽了田野傳授的抓小偷的“秘籍”之後,胡雪林心裏便躍躍欲試。他很想實踐一下,看自己能否識別小偷,是否也能抓到小偷?

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了火車站邊上的5路公交站頭。那時候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交汽車,師傅說這是小偷出沒最多的地方。他在站頭轉悠了一會兒,就發現了可疑分子。有三個20來歲的小青年,他們不乘車,卻在等車的人群中蕩來蕩去。胡雪林認定他們是在尋找可以下手的目標。

慢慢地三個人圍著一位穿中山裝的老人轉來轉去。恰好一輛公交車進站了,中山裝老人隨著人流登車。三個小青年也擁著老人往車上擠。其中一人一隻手用報紙蓋住老人中山裝的上衣口袋,另一隻手伸了進去。胡雪林此時衝上去,一把抓住了那隻掏錢包的手,然後把三個小青年都擁上車,等車門關上,他對公交車上的售票員、司機說:“我是抓小偷的,請把車開到派出所去!”

售票員和司機問:“你是抓小偷的?以前沒有見到過你嘛!”

“我第一天上班!”

車子開到了派出所門口。售票員從前門先下去叫警察。警察來了,胡雪林把三個小偷交給警察。中山裝老人也一起下來做筆錄。這三個小青年皆從重慶流竄而來。警察看看胡雪林,問:“你開旅館,怎麼抓起小偷來了?”胡雪林答:“碰巧了,看到他們偷錢,就順便把他們抓了。”

初戰告捷。胡雪林心中有一種出征後凱旋的滿足感。從此他就迷上了抓小偷這個行當。在繼續開旅館的同時,他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抓小偷上了。甚至有時他的主業變成了抓小偷,開旅館做小生意反倒成了業餘的了。

抓小偷本應是警察幹的事,沒有任何利益可圖。沒有哪個部門會根據他抓小偷的數量,提供任何報酬。當筆者問他為何不好好做生意,要花大量時間去抓小偷時,胡雪林說那位帶老伴看病丟了錢包的老漢稱他“救命恩人”的情景,對他觸動很大。他說從小母親就教育他做人要積善積德。或許,這部分能說明他業餘熱心從事反扒的原因。但在我看來,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他從反扒的行為中滿足了男人與生俱來的“英雄情結”。他從反扒實踐中發現了自己具有這方麵的特殊能力。他迷上了反扒。這跟我的一個朋友迷上了收藏各種各樣的酒瓶是一個道理。任何一件事,如果一個人不是從內心地喜歡、著迷,一定難以持久地進行下去。

甭管是什麼原因,從此商界少一個也許會有很大作為的老板,公安行業多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反扒奇人。或許,如果走經商的道路,胡雪林隻不過是無數成功商人中的一個,可是在反扒行業,全國能夠達到胡雪林目前業績的幾乎屈指可數。應該承認,幹哪一行要高人一籌,都多少需要某種特殊的天賦。這種天賦是別人所不具備的。胡雪林在迷上反扒後第一年抓了多少小偷呢?說出來真讓人嚇一跳:600多個,有一個月,他抓了118個小偷。那時鎮江的小偷真多,凡是這裏開什麼大型會議或有什麼貿易集會,小偷就會往這裏雲集。他迷上抓小偷不久,派出所就給了他一副手銬,這等於承認他為“編外警察”了。再後來,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反扒上,小旅館的生意無人打理,索性就把小旅館關掉了。再後來,在他業餘反扒兩年後,公安局把他的工作關係轉到下屬的一個“三產”單位,他有工資可拿,成了專業的反扒人員。兩年就抓獲了1000多個小偷。

有很多媒體記者跟隨胡雪林一起去觀察他是如何抓小偷的,然後總會提出類似的問題:“你怎麼看出他就是小偷呢?小偷與正常人比有什麼不同的特征?”胡雪林也像當年他的師傅田野那樣介紹心得體會,往往還是滿足不了提問者的好奇心。這時,胡雪林就說:“我憑第六感覺!”

讓我們跟隨“胡大個子”,看看他的第六感覺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