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28.從“攻城”到“攻心”(1 / 2)

在胡雪林從事反扒行當的早期,如有人問他:“為什麼那些人會從普通人,墮落成偷竊犯罪分子?”他會用最簡單的四個字回答:“好逸惡勞!”

數年前在他經手了一件搶劫案後,他的心靈受到震顫。他對問題的思考開始複雜得多了。他不會簡單地用四個字來回答別人的提問了。他開始讀一些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麵的書,探究一些犯罪心理的深層次問題。

為何小偷屢抓不絕?為何很多人被抓了本性不改,走出看守所或勞改農場後繼續偷竊?乃至有的人成了屢放屢犯的監獄“常住人口”?這些問題經常困擾著他。

……

那天天剛放亮,胡雪林接到報警電話:在10路公交車站附近,三個搶劫犯把刀架在踏三輪車師傅的脖子上,威脅車主掏錢……

胡雪林騎自行車趕過去,發現兩個持水果刀搶劫的罪犯,非但沒有逃跑,而是癱坐在地上。見到胡雪林,像見到救命恩人似的,有氣無力地說:“大哥,我們已經整整三天沒吃東西了,腿軟得走不動路了。”原來,這三個從江西農村來的20多歲的小青年,到鎮江打工,連續多日找工作都被用人單位婉拒,身上帶的幾百塊生活費全花光了,已連續三天未吃任何食物。他們在走投無路時,非常笨拙幼稚地將水果刀對準了機動三輪車夫。說他們笨,是因為持刀搶劫比小偷小摸性質要嚴重得多,法律對這類案件的判處也要嚴厲得多。如果他們腦筋稍稍靈活一點,到超市、菜場偷點吃的東西,也比出此惡招強。其次,這位可憐的三輪車夫,一早出來做生意,還未賺到錢。他抖抖瑟瑟從口袋裏掏了半天,才掏出兩塊錢。他們搶劫的時機和對象都選錯了。所獲兩元錢,卻要接受持刀搶劫罪的法律懲罰,這代價也太大了。

麵對三個餓得氣息奄奄的罪犯,胡雪林內心五味雜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當命運把他推到如此懸崖絕路時,他會怎麼做呢?常言: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麵對三個身無分文、生活無著的流浪者,社會該伸出什麼樣的援手?隻要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他們何至於走上犯罪道路?

當很多人圍觀看熱鬧時,胡雪林抽身到附近食品店買來一大袋麵包、燒餅、礦泉水。三小青年拿到食品,馬上狼吞虎咽般往嘴裏塞。填飽了肚子,他們淚流滿麵地朝胡雪林跪下,連喊“救命恩人!”

……

此後,每抓到小偷,胡雪林不再是僅僅將他們送往派出所了事,而是跟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犯罪動機,尋求鏟除小偷滋生土壤的對策。雖然這超出了他的職能,也非他以及少數人就能解決的問題,但畢竟他在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