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天津條約》中日都忙著布局(1 / 2)

接下來,該坐下來,談談朝鮮問題了。

連同該由大清說了算的,就讓大清說話。

朝日的談判轉變成中日談判,談判地點也轉至中國天津。

日本人還真應感謝朝鮮這檔子事,又給了日本一個與大清接觸的機會。

——*——*——*——*——*——*——

1885年,距離上一輪交涉十年,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偕自己的副手吳大澂,與日使專就朝鮮問題的解決進行談判。

話題基本還是那些老話題。他的對手換上了有名的伊藤博文。

這是日本史上有名的能人,也是一個十分難纏的對手。不過,他似乎十分關注“洋務運動”(肯定也研究過),甚至希望大清能通過改革自救自強,貌似還有點期望與大清“同心互助,共禦外洋”的想法。我對他在深恨之餘還有一點好感,也來自他的這一點好意。

曆史是複雜的,曆史人物也往往是複雜的。我不敢絕對說伊藤是“聯中”派,但他絕對是一個有遠見、很務實,不缺乏冷靜的政治家。

他在對付大清上毫不手軟,與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死掐,私下裏,卻就時局與兩國的國政,竟夕長談,包括談判結束之後,兩人間的對話竟還有所深入,二人也頗有些惺惺相惜。

——*——*——*——*——*——*——

雙方談判,伊藤上來就代表日本,就大清駐朝鮮軍隊(袁世凱他們)(平亂中)傷及日本軍隊、人員,強烈要求懲辦駐朝將領。

然後在朝鮮地位問題上,又激烈爭吵,言辭攻伐。

最後,雙方重點在朝鮮駐軍的問題上,你來我往,爭執交涉。

第一件,無非是“惡人先告狀”加“倒打一耙”。李 鴻章豈能聽從日本人的“安排”,懲治自己的幹部?就說駐朝清軍代朝鮮平定判亂,不意傷及日本人,如果非要弄清原因,我們倒是樂意好好查一查。

當然,以伊藤這樣的聰明人,怎會不知道李鴻章不過是遮擋?好在也沒指望能查個啥結果。再說日本人也不幹淨,“出水都是兩腳泥”,誰還說誰。

提起這個事,不過是個見麵的由頭,開場的鑼鼓。

那就提正事。

朝鮮地位獨立不獨立?

李大人還是老調重彈,不說代為作主,但說如果朝鮮有情況,大清決不會坐視不管。

等伊藤進一步提出應明確給朝鮮獨立地位,大清對這個底線是始終不退後的,吵半天,沒用。

伊藤隻好中止,好好,這個問題也不吵了。

真正取得進展的,是李鴻章答應退兵,而且是雙方一起退兵。

伊藤確實難纏,一項不成還有一項。等真有一項看似快要達成了,可能節外生枝還會再出一項——對今後如果朝鮮有事,兩國如果派兵,如何辦,也讓伊藤順勢提出,並且還解決了。

雖然李鴻章一開始曾放出狠話:“朝鮮事,中國並未辦錯,其錯處全在竹添,若因此決裂,惟有預備打仗耳。”說得十分硬氣。

但伊藤前兩個問題的鋪墊十分熨貼。在李鴻章看來,伊藤也算是講理的人,在追究駐朝將領的責任上,竟然能給予理解(李鴻章自己後來曾有表述),所以,李鴻章大人對伊藤有了一些好感。

況且,李大人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雙方罷手。

看來,伊藤確實理解人情世故,也擊準了李鴻章這個老者內心柔軟的部分。

最後,《天津條約》簽訂,雙方約定以4個月為期一同退兵。

還加上一條:如果將來朝鮮有變亂,日清兩國或者一國派兵,都首先照會對方,事件平息立即撤兵。

伊藤最終的目的終於成功達到了。日本爭得了出兵朝鮮、與大清平等的權力。

而關於這一條,後世均認為給甲午戰爭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