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沒有按照大清和朝鮮預料的發展。起義軍退了,但怎樣使日軍退兵,卻陷入一波三折。
前邊發現日本竟然派兵,而且來得不少,完全不是保護使館、商民的來頭,李鴻章就電告駐日公使汪鳳藻,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
但條約也好、感情也好,對日本人根本沒有任何約束,你按那個辦,那是你活該;抗議也罷、對話也罷,都是白費,沒有任何價值。
日兵後續部隊仍源源不斷,陸續登陸,登陸就搶地盤。
現在好了,東學黨起義軍偃旗息鼓,幫助平亂的、保護商民的,都已經沒有必要。
朝鮮政府提出退兵要求後,大清官員明白這是個脫離漩渦、消除戰爭危險的重大時機,立刻與日本交涉,提出按照條約,還有上次的辦法,同時撤兵。
“及事平,駐韓道員袁世凱牒日本駐韓公使大鳥圭介,援約同時撤兵。”[ 《清史稿 邦交 日》]
*——*——*——*——*——
退兵問題,終於出現了光亮——至少先把日本人晾在了一邊。
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來如雨,去如風。這讓急急趕來“幫助平亂”的日本人一下子被“抽”去了支撐。
這下日本人該傻眼了吧?
但這是正常的真正的人的想法,是今天我們的想法,當然也是當日大清的想法。
據說大鳥圭介起先還是很痛快的,準備簽字同意。但被手下、還是那個先前臨時代理公使職務的杉村濬提醒——這麼大的問題,需要向上請示。
其實這種痛快,是怕“痛”。
6月11日,俄、英、美等各國駐朝公使紛紛站出來說話了,日本為什麼向朝鮮出兵?有的已經不耐煩了,幹脆直接撂下幾句狠話走人。
無法解釋,大鳥隻得給國內回電:
目前若向朝鮮派遣過多軍隊,就會引起朝鮮政府和人民尤其是第三者外國人不必要的懷疑,在外交上實非得計……目前漢城平穩,民亂狀況業已發生變化,在收到下次電報之前,剩餘的大隊人員暫停派遣。
跟外務省請示的結果,發現自己對內閣趕走清軍、搶占朝鮮的思路和預期目標,在領會精神實質上差距很大!
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馬上回電指示:即使在外交上稍有紛爭,也要按日本政府原定計劃迅速將日本軍隊開赴朝鮮,進駐漢城,並向朝鮮政府建議,勸其速借日本兵力彌平叛亂,是為上策!
人都特麼跑光了,還速借日本兵呢。這個“借”字,卻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意思在裏麵。
大鳥圭介立刻就心領神會了。
這家夥施展陰謀手段,玩弄外交權術,繼續與袁世凱進行日中共同撤軍的談判。6月15日,還像模像樣地達成一個協議:日本將駐朝鮮兵力撤回3/4,隻在朝鮮留250人,且不在漢城駐兵;清國撤出援朝兵力的4/5,隻留400人以應不時之需。等東學黨起義平息後,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出全部兵力。
為表示誠意,大鳥圭介甚至提議立即交換中日兩國共同從朝鮮撤軍的公文。
就在6月15日這一天,日本政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伊藤首相提出了解決朝鮮問題的新議案,第一,日清兩國共同參與鎮壓東學黨起義軍;第二,亂黨平息後兩國各派代表若幹名參與朝鮮的內政改革,如果清國不接受此議案,日軍就不撤出朝鮮。[ 宗澤亞 《清日戰爭》]
按照政府的授意,大鳥很快重新拋出一個問題,一下子就把撤軍問題擠到了一邊。
說到底,招數很簡單,就是基於當前對日本有利的態勢,隻需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就行了。
先前的都不算了,要重新談!
談的也不再是撤兵問題。
談的是朝鮮內政改革!
*——*——*——*——*——
據記載,大鳥代表日本外務省提出了三項:一,中、日兩國兵協同平定韓國內亂;二,亂定後,兩國各設委員於京城,監督財政及吏治;三,募集公債,以為朝鮮改革經費。[ 《清史稿 邦交 日》]
內亂已經平了,提出這第一項,純粹是捂著眼假裝不知道,耍賴嘛。對,但關鍵是看賴的啥。
看似沒用,這條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它關係到名份問題。別忘了,朝鮮請的是大清,還沒有請日本呢。日本不請自來,名聲不好聽,所以現在要加進來。加進來,就同樣師出有名,進而獲得與大清同樣的權利,再進而好收取同樣的好處。
其它兩項,顯然是對朝鮮內政的幹涉。在第二項上,雖然指明是拉著大清一起幹,但實際上是要求有相同的地位權力,大清要是答應了,也就是等於對清朝宗主國地位的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