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熱鬧的虛相(1 / 3)

依我看來,朝廷上下,基本上是群情激憤,一片言戰。言和者,少數之少數,都難稱得上“派”。

事情很容易理解:敵人還離得遠,喊打,風險小。而且顯得自己人品正、膽氣足、知恩遇,具有種種的優秀品質。

清朝統治者,除身在前線的官員還能了解形勢,後方這幫人,既看不清世界局勢,也看不明東亞局勢,最後也談不上戰場形勢了。

因此,開始的時候,大清朝聞說日本出兵朝鮮,還不是那麼敢相信小日本要搞大事。即便圖謀不軌,也不過派點兵馬過去,“彈壓”一下罷了,還能打起大仗來?

隨著局勢的發展,小日本還真逼上來了,太氣人了!主戰派們更是群情激昂,一副“早打、大打”的樣子。

這種盲目自大的集體病態下,這種壓倒性的語境下,誰言和不言戰,誰就是不忠君、不愛國,誰就要回家抱孩子。

孫毓汶,徐用儀,就已經到了回家抱孫子的邊緣了。

所以,就算是李鴻章,剛說了句“現在還不是時候”,就被訓斥一通,也不敢再明目張膽,說“打不了”。

*——*——*——*——*——

可是……別看大清的主戰派,整天在廟堂之上慷慨陳辭——打,打,大多都是喊喊而已,至於如何打,具體的謀劃,則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就象今天網上的一些“童子軍”,遇事就一片喊打差不多,還動不動就“馬踏某處,血洗某處”。

戰爭,可不是一款遊戲。

朝臣中難得有軍事素養、能提出些戰略、戰術的人,則是另一種方式的白話——置身事外,旁觀者清,說說而已,就是不願挽袖子上。

大清除了主戰的占主流,如果硬要從中摘出一派,那還有一派很明顯:沒主意派。

沒主意派最大的主意,就是一會跟著這撥人吆喝,一會跟著那撥人吆喝,舉手同意、隨聲附和。

所以大多數書上都提及的“主戰、主和”之爭,充其量也就是每天一個話題,分成幾撥吵上一陣子,散會,明天再來。貫徹始終,吵到了最後,幾無寧日。

*——*——*——*——*——

至於“主戰派盲目要求開戰,導致大清失敗”,這純粹是個偽命題。

這麼說,近似於指責主戰派引發了這場戰爭。

戰爭不是中國挑起的,中國不存在開戰責任問題。

中國是應戰。應戰還有開戰責任,那是不是打了不還手,才好啊?

不管輕率與否,開戰的責任,應該推給日本。

就象古書中所講:季氏將伐顓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將“季氏將有事於顓臾”推給“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說:“求!無乃爾是過與?……‘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夫子所謂“這特麼不是你們的過錯嗎?”諸如這些指責,與大清這幫看麵象就是一副挨揍樣子的人掛不上私毫關係。

況且,戰爭需要的是謀士。而大清朝唯獨最不缺的,就是這幫官僚。

官僚們,評論別人一套一套的,說到自己,興許也能表白一套。

這麼怎麼怎麼不行,那樣怎麼怎麼不對。然後,事情回到原點,重新討論。該怎麼辦?一人說完,大家又要相互咬一場,看看日頭西斜……永遠找不到那個統一的思路。

別看吵吵的歡,我看,隻要大清皇帝問一聲:誰上?

保準,朝會就可以結束了。

所以,要是說主戰派除了瞎吵吵,實際上幫不上什麼忙,倒還接近事實。

要說因為他們輕率開戰,而導致戰爭失敗,那純粹是高看了他們一大截子。

要知道,我們今天才將這頂帽子扣給他們,而當初戰敗之際,那一幫人還立刻轉成了“事後明白派”,將“輕啟戰端”的帽子扣給了李鴻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