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葉誌超再提總統(1 / 3)

8月下旬,葉誌超終於千辛萬苦地率領牙山敗兵,最多不到2000人,到達平壤。

合兵一處,聲勢大振。

隻是聲勢。

對大清曆史記載中的數據,我始終保持懷疑。

大清估計是照著花名冊和軍餉賬簿點兵。計劃中的盛軍6000人,是按12營,按每營500人計算。這純粹是理論上的。實際每營僅300人左右,盛軍也就4500人,去了四分之一。

因為清軍有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吃空餉。

此後,衛汝貴戰場被參,其中有一條,就是吃空餉!

這不是一支部隊這麼做。幾乎所有部隊都多多少少存在這種違法行為。

如此推算,那麼,每一支部隊,到大清的總兵力,都需要打6折!

不客氣地說,6折都是保守的。

平時誰虛報人數套取軍費,打仗的時候,誰可就有苦頭吃了。

自己坑了自己不說,還坑了大清朝,恐了國家!

..................................

葉誌超所幹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書、發電報,請罪。

沒錯,是請罪。

原來是29日,李鴻章專門雇傭到仁川探聽戰況英國船回報:27、28日,葉誌超軍連勝兩戰,殲敵2000多人,自己隻損失了200多人。而且,葉軍現距漢城80公裏,漢城日軍主力已經調往牙山。

英國人就弄回這樣一份漏洞百出的“情況報告”,還能讓李鴻章相信,拿到賞錢?

照這樣合計,葉誌超不但沒有繞圈子跑路,反而是“直挺挺”地向漢城挺進。

那日軍主力又跑到牙山幹啥去?

反正李鴻章是信了,立即上奏朝廷。

李鴻章給總理衙門的電報:“廿三(陰曆)葉軍與倭開仗,倭兵三千死一千餘,我兵傷亡百餘。倭兵已往北退。聞葉軍要往水原府。”[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5卷]

謙虛的李鴻章還是小心地把殲敵數量2000改成了1000餘。

這份電報被一些大清官員探聽到後,還相互傳告,搞得愈發“真實”。

..................................

牙山成歡大捷!光緒龍顏大悅,賞!

8月2日、3日,葉誌超還在跑路當中,皇上便給李鴻章連下諭旨,予以獎勵。

同時為牙山成歡的勝利所鼓舞,諭旨之中,皇上激動地問“衛汝貴、馬玉崑、左寶貴各軍,日內行抵何處”,並要求“著李鴻章迅速電催,星夜前進,直抵漢城,與葉誌超合力夾擊,以期迅奏朕功”。

皇上心中,還一直熱切期盼著那個幻想中的“南北夾擊”呢,現在終於看到了希望。

..................................

8月15日先期趕到平壤的葉誌超接到了轉來的朝廷諭旨,不知幾分驚、幾分喜、幾分憂、幾分不安。

皇上給的賞銀領下了,而對於“夾擊漢城”成了跑到平壤,是無論如何搪塞不過去的。現在再回牙山,以形成符合皇上聖旨之形勢,是無論如何做不到了。怎麼辦?

沒法辦,也得想辦法,給皇上個交待。

找了半天資料,沒見到葉誌超同誌的奏稿。隻在《清日戰爭》這本書裏,看到一條信息,日軍記載的繳獲的清軍文書中,有關葉誌超給左寶貴的信箋,還有葉誌超誇大戰績的上奏文。上奏文為何還留在軍中、一直帶到了九連城,會不會是皇上的諭旨?這個不好考證。

不過,史料中卻有皇上的聖旨。所以,隻能反向對照,看皇上說啥,揣測一二。

看葉誌超怎麼耍過這個滑頭。

..................................

26日,皇上的聖旨,首先對前邊獎勵葉誌超與倭人接仗獲勝一事進行了回顧(當然還應假定那還是真的)。然後講,後來“據電奏,該軍欲移公州,而倭兵二萬餘人突來圍襲,我軍奮勇對敵,鏖戰六時之久,倭兵死者千七百餘人,我軍傷亡三百餘人。該提督等以眾寡懸殊,設計退敵,遂率兵東渡漢江,暫駐平壤,自請嚴議,並請將出力及陣亡將弁勇丁分別獎恤等語。”

據電奏,誰的電奏?不是葉誌超的,就是李鴻章轉發葉誌超的。

那麼,葉誌超所發電報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他根本沒有否定前邊盛傳的“牙山成歡大捷”。(否則皇上聖旨不會再回顧一下,這說明謊言還沒有戳穿)。

葉誌超緊緊抓住了四點:

其一:我軍本來想轉移到公州,兩萬多日本鬼子突然來襲啊,我們奮戰了六個小時,打死了一千七百多,我們也傷亡了三百多,眾寡懸殊,在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之後,便渡過漢江,轉移到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