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嬰城而守,憑險應戰(1 / 3)

當然,葉誌超雖然一直處於糾結之中,但也不是啥事沒幹。

沒有出城遠迎,也是因為太忙吧。

清軍一直忙著整修防禦工事。

包括前邊“四路大軍”修築的,又經調整完善,清軍已在平壤城內外修築了若幹防禦工事。

先作個簡要介紹,盡量說得清晰一點。

弄清楚平壤的防禦問題,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為年代太久、當時的記錄本身就不夠詳盡,能找到的有限的圖表,竟各不相同。有的介紹還算詳細,但因為沒有配上地圖,看得也是一頭霧水。版本不一,與地圖也有出入。隻能拿到一起相互對照、印證,摩畫出個大概吧。

最終判斷:平壤古城依山水而建,所以不太規則,也不是那種常見的外城、內城層層嵌套的“回”字形狀。俯視平壤城的布局,象從正麵看一個三層抽屜的櫃子,也就是漢字的“目”字形狀。大致來講,最北邊一個“口”為內城,往南則依次為中城、外城(外郭)。另外在內城北麵,還圍出一個不大的三角形城區,在體係上,也算是外城,有的記述為東北城。

中城內城部分的城牆是比較高大厚實的,至最南麵的外郭,城牆並不高大、完備,甚至隻是土圍子。

各個城門也不是那麼規正。確切說,平壤內城一圈的大門,南有朱雀,北有牙城門(玄武門在牙城門外東北城城牆上),東邊偏北有長慶,東邊偏南有大同,西邊偏北有七星門,南麵偏西還有靜海門。這裏我不能說東南、西北之類,那樣說不清楚大門在哪麵城牆上。

下麵介紹清軍最外麵防線的設置:

東麵防線——

出大同門至江東岸,原有一座船橋,東岸橋頭有一村,習慣稱為船橋裏。原有的船橋已經被主動毀壞,清兵就在外城東南角、老橋位置南麵新架設了一座,連通江東岸的長城裏。

清軍在江東岸共修築5座堡壘。其中有正對新橋的長城裏堡壘,主要掩護船橋;北側船橋裏、南麵的中碑街,築2座堡壘;再向南,至大同江向西拐彎處南麵的支流上,有座永濟橋(水灣橋),扼住中和至平壤大道,清軍構築了2座堡壘。

南麵防線——

清軍在大同江以西,從外城區的東北隅,習慣叫“外城一裏”的地方起,築堡壘及兵營十五處,沿江岸綿亙至平川附近,設置了南部防線。我仔細對照地圖,發現這條防線,基本上是繞城東南至城南半圈。清軍還利用舊時胸牆加固,修建了一道長約半裏、高丈餘的長牆,名之“長城”。就在外城一裏臨江處,還修築了炮台,以支援江東岸守兵作戰。

西麵防線——

已經到了中城。城牆與普通江的河堤並行,清軍就在城牆和城區蒼光、安山兩處高地上,由北向南共構築三座保壘,控製普通江河穀地帶。

北麵防線——

構築兩重堡壘,以堡壘為骨幹,設置兩重防線。

先在東北城緊靠玄武門的牡丹台高地,構築一座堡壘,作為內重東壘。圍繞牡丹台往前,在台東北江岸處,又構築一座堡壘,作為外重堡壘,以防東路來敵。

在台西的並峴高地稍南,構築一座堡壘,為內重西壘。高地北側(向敵斜麵),構築兩座堡壘,作為外重堡壘,護衛內重堡壘,並防西路來敵。

這樣就形成了三座外壘環繞兩座內壘,扼守平壤城以北至北麵愛美、坎北二山以南的穀地。

…………………………………………

此外,清軍在大同門至朱雀門一線,充分利用臨江的城牆,加強守禦,包括設置炮位,加強對船橋的控製,以防止敵人搶渡。似乎,清軍明顯將東南方向作為重點防禦方向之一。

同時,清軍很可能將城北七星門至玄武門—帶作為另一處防禦重點,在內城的乙密台,利用城牆增修胸牆,並加設炮位,增強了對東北城城郭向北伸出的凸角的防禦。

隻所以持猜測的態度,是因為未見資料顯示葉誌超明確防禦的重點方向,包括下麵在防守兵力的部署上,也未有明確安排。隻是從防禦工事和火炮等重武器的配置上,分析他的防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