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石門子勇者無畏(1 / 3)

“金旅陸戰第一槍,悲歌一曲無從訴”。

這就是連順、徐邦道金州之戰的寫照。

在能夠找到的徐邦道的相關圖片資料中,有一張珍貴的照片。

那個時代照個相本來就很金貴,三將又難得聚首,能保存至今,實屬珍貴。

照片中非常清晰的三人,身穿官服,配著腰刀,並肩而立。左邊是徐邦道、中間是馬玉崑、右邊是左寶貴。對照之後才發現,原來介紹左寶貴、馬玉崑兩位將軍的照片,都來自於這同一張。

看了又看,讓人不勝唏噓。

照片中的徐邦道生得劍眉虎目,身材非常魁梧。稍圓的四方臉上,一臉的堅毅,一臉的英氣。

左寶貴,已經為國捐軀,英勇犧牲在平壤玄武門城頭。

馬玉崑,平壤血戰之後,又剛剛經曆了鴨綠江血戰。

他們,是淮軍的老戰友,估計是赴平壤前,可能在天津有過聚首的機會。甲午重逢,旋即分手,共赴國難。

這是三員勇將。可以肯定,都是勇將,一定誌趣相投,決不是簡單的同在淮軍一係之下的關係。

如果有這兩位血膽戰友在,並肩作戰,徐邦道不至於這麼孤獨。

就怕遇上豬一樣的隊友。

象在遙遠的地方的程之偉,佟茂蔭,還有近在眼前的趙懷業。

…………………………………………

史書能給先烈以告慰的是:勇者,留芳青史。怯者,要遺羞千古。

讀戰爭史,我為數不清的金州一樣的戰鬥,還有無數徐邦道一樣的勇者折服,也為那結果毫無懸念,卻仍毅然發起的勇猛衝擊而深深震撼。

本來,這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戰鬥,但他們選擇站出來,衝上去。

按我們一般所抱的觀念,不禁時常要問,這值不值得?

是啊,價值在哪裏呢?

許邦道和他的士兵肯定知道,他們的戰鬥,可能無法挽回戰爭的失敗。

徐邦道久經戰陣,肯定知道他這點兵力,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對抗,基本沒有勝算。在如潮的攻擊麵前,這種戰鬥,隻能是擋住一次算一次。在拚殺中,自己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的倒下去。每戰鬥一次,就離死亡踏近一次,而離生的希望遠一步。這次衝上去,就可能再也回不來。

但也許,隻要撐一天,就能為兄弟部隊贏得一天時間。

隻要多消滅一個鬼子,就能為贏得戰爭增加一分希望,就能給敵人增加一分打擊。

甚至隻要拿起武器戰鬥,就是盡忠盡職,無愧曆史,無愧國人。

其實,那麼多甚至連書沒有讀過的戰士,想法反而非常簡單:誰侵入我的家園,我就要起身殺敵。殺一個夠本,殺一雙就賺一個。

他們是真正的士兵——隻要戰鬥,不問成敗。或者說,隻要努力,不問結果。隻選擇承受,做到自己該做的,沒有責罵時代,埋怨別人,更不為自己找借口。

就象平壤西門英勇衝鋒的騎兵一樣,每一個犧牲都是有價值的。

就象金州石門子戰鬥一樣,這裏的犧牲同樣是有價值的。

他們敗了,但堅信國家仍在,民族仍在。

他們守衛的,不僅是國民,不僅是國土,還有我們民族精神。我說過,在我們的曆史上,危急時刻總有人勇敢站出來,衝上去,他們犧牲了,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五千年、一萬年綿延存續,從未斷絕。

那麼,還有什麼,比起背靠家園、擋在前麵的勇士們,發起一次絕望的衝鋒,更令人震動呢?

…………………………………………

金州保衛戰就在這種異樣的氛圍中拉開了序幕。

日軍不斷逼近,最前邊的榮安報告,日軍開始在大沙河架橋。

這清楚說明,日軍即將進攻金州。連順急忙報知徐邦道和趙懷業,共同會商防禦之策。

最後決定:徐邦道率拱衛軍防金州東路,截擊來攻之敵,由趙鼎臣率懷軍步隊兩哨助之;連順率捷勝營及旗兵守備金州城;趙懷業率懷軍專守大連灣。

本來,按徐邦道的意見,與其株守待敵,不如趁敵立足未定、等待糧秣運送之機,主動發起反擊。他還是最後一次提出了這個建議。

但趙懷業卻沒有這個血膽,始終躊躇不決,默然不應。徐邦道孤軍難勝,隻好放棄進攻的計劃。

回來,與老將軍連順再布置戰守。

城防,連順的人馬全部上城,並把炮隊還算有力的10門克虜伯行營炮布置在城頭。

徐邦道兵馬多,主動守城外。它選擇貔子窩大道上的石門子為中堅,重點防守。

右翼依托大和尚山,在山北麓夾桃溝以西的高地,設置炮兵陣地。左翼占領卡住複州大道的破頭山,修築炮壘。徐邦道所部守中堅和右翼,周鼎新守左翼。

整個配置,應該是占領兩側高地,夾著大道(溝底),以多重陣地布防。

在查閱相關資料時,我赫然發現:陣地上,竟還有100人的抬槍隊!

金州保衛戰中,徐邦道軍用的是老式毛瑟槍,比起日軍的村田步槍,已經落後了。徐邦道向盛宣懷打電報要新式槍,估計是沒弄著,就給了這樣的破槍。而金州副都統連順所率的士兵中,還有這種抬槍。

這麼說,陣地上這100人,正是連順手下的抬槍隊!

什麼概念?那是清軍鎮壓太平天國時使用的武器,早已經是40年前的“利器”了!你可以想象一把重型鳥槍,2米多長,30多斤重。1860年代以前產的,靠黑火藥和砂子殺傷目標,你說它是麵狀殺傷武器更準確,隻是裝藥量、射程及殺傷威力遠遠大於一般鳥槍。甲午戰爭中,各製造局出品的國產貨裏,就有了打14.5mm子彈的,也有40mm口徑類似於霰彈槍的,具體沒有資料說明連順兵用的哪種。這寶貝威力不小,就是操作麻煩點。為啥叫抬槍?因為一人弄不了,發射時必須兩人操作,一人在前充當槍架,將槍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準發射。

小時候還看過有老爺子拿這種大火槍,捆夾在高粱杆子裏,放在小推車上,推著“機動”,據說是拿來打大雁。時過境遷,真是當鳥槍用了。

當然,抗日的時候,白洋澱水上遊擊隊“雁翎隊”也用過類似的武器,叫“抬杆”,架在船上轟過鬼子。要是這麼想,甲午之年用在金州,就不算落後了。

當然,還有一部分連槍都沒發,手持刀矛的。所以,抬槍就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