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大連灣連鎖反應(1 / 3)

大連灣,具體位置,也就在現在大連金州區和甘井子區之間麵海的地方。

由於對外開放和得天獨厚的條件,現在的大連,已經是著名的商業經濟重鎮,也是北方著名的沿海旅遊城市,海邊分布著景色優美的廣場、公園。由於城市發展對土地的巨大需求,近年很多地方猛烈地炸山填海,小平島都成了內陸,大連一些原來靠海的地方,已經被填出了幾公裏不等。

當然,從前旅順可比大連有名,當時大連這地方除了一座金州,也就隻是一些村莊了,最大的叫大連灣鎮。

大連灣灣麵開闊,山形左右拱抱,東南麵臨海灣,三山島屏障於前。灣底處中央有兩座半島稍微突出,伸入灣中,左邊為和尚島,右邊為老龍島。據說李鴻章到過旅大8次,4次來過大連灣,其中2次是考察——最早他想把海軍基地建在大連灣,但發現“大連灣水深口寬,不易控製”,因而放棄。又覺得此地山勢回環,形勢扼要,關係渤海門戶,應購置巨炮,建築炮台……大連灣炮台,就是指北洋修建在這一帶的海岸炮台群。

北洋當年首先集中財力建設了旅順、威海軍港,一有餘力,便從1888年開始,在大連灣左麵的和尚島築了東、中、西三座海岸炮台(現在已不明顯,和尚島北側,也被填出了一個碼頭),在老龍島,構築了老龍頭、黃山海岸兩座炮台(現這兩座炮台的遺跡尚在)。後路還建築了徐家山陸路炮台一座。整個工程直到甲午前一年的1893年,才剛剛峻工。

從相關資料,以及殘存遺跡和少量照片看,炮台都是用砂石水泥構築,由上層炮位,下層子彈庫,周邊兵舍組成,四周還有高大的“土圍子”,又當圍牆,又可布置守禦。

炮台全部采用克虜伯大口徑要塞炮,和尚島上每座炮台,裝備210毫米和150毫米要塞炮各2門;老龍頭炮台,裝備240毫米要塞炮2門;黃山炮台,同和尚島一樣,裝備210毫米和150毫米要塞炮各2門;而後路的徐家山炮台,則裝備150毫米要塞炮4門,還有80毫米口徑行營炮8門,4磅行營炮4門,專門用來防備陸上進攻。

加上整個灣口有三山島遮護,南側大山島方向出口還算寬闊,北側小山島與半島間窄窄的出口,水麵僅3公裏多,清軍還密布觸發水雷、視發水雷,再往灣底,就在嚴整排列的要塞炮寵罩之下,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什麼軍艦敢從這裏突入海灣。

當時,這套海防體係由於地位作用十分突出,裝備技術先進,又有前麵海防炮台建設的經驗,絕對夠威力、夠堅固。建成之後,受到時人高度評價。人稱,“我海疆炮台,大連灣式最新,炮亦最利……以屏蔽南關嶺,為旅順口後路扁鑰。”[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

但是,這個對南關嶺以及整個旅順後路山地的“屏蔽作用”,隻是站在大連灣炮台有效控製海麵的角度去說的——有這樣一圈炮台,對海麵的防衛上自然是威力巨大。

而這也正是它從設計到布局上不可避免的重大缺陷。

就是說,它的巨大威力,完全建立在陸路沒有威脅的前提下的。

反過來看,南關嶺反而也是它的後路屏障。一旦敵從陸路進攻,後路金州、南關嶺失守,那一圈向海的大炮,將一無用處。不但屏蔽不了南關嶺,反而自己暴露在敵人麵前。

……………………………………………………

對大連灣炮台的威力,小日本不可能不清楚。而對它的缺陷、要害,小日本同樣不可能不知道。

就大清來說,對這麼一個地方,應該有一個互為屏護、共同守衛的戰略籌劃才行。

可是,綜觀大連灣的戰鬥,卻從一開始就低調沉悶,完全沒有發出任何光彩。

本來戰鬥部署就含含糊糊、斷斷續續,竟然還在前線將領的理解執行上,又節外生枝,分岔了。

……………………………………………………

大連灣炮台開始由提督劉盛休統銘軍十三營駐守。甲午戰爭爆發,除留六哨兵力外,其餘軍隊隨劉盛休開赴大東溝接應朝鮮清軍。隨後總兵趙懷業帶懷軍六營兩哨調補大連灣駐守,兵力上先少了一半。其中,和尚島駐兩營,老龍頭及黃山各駐一營,後路的南關嶺駐一營,蘇家屯駐一營二哨。

還在敵人登陸,金州危急的時候,大連灣和旅順的防禦便迫在眉睫。

李鴻章對日軍登陸無力阻止,隻能置之不顧,對金州也力不從心,但對大連灣和旅順又做何打算?

實際上,李鴻章之意,已經變成以保衛旅順為重點。

不是說“大連灣為旅順後路緊要,互為犄角,不能不防”嗎?還告誡過灣旅防守將領,如金順所言“誠如傅相(李中堂)來諭,大連灣不保,旅順更危”。

那隻是早在獲知日軍登陸的情報,一直到日軍上岸,李鴻章所思考的方案。

等日軍推進到貔子窩,攻旅順的跡象已經明顯,而且在攻占金州之前,李鴻章的想法已經變了。

變成了寧要旅順,不要大連灣了。

……………………………………………………

於是我們看到,到了金州形勢危急的時候,李中堂忽然又有了新的安排。分別部署如下:

一方麵,11月2日,盛宣懷致電趙懷業等:“尊處分守各營,兵力散而不聚,恐難當大敵。帥意(李鴻章的意思)旅重於灣,南關嶺有險可守,倘灣不得守,須帶炮隊退守南關嶺,以保旅順為要。”[ 《盛宣懷致趙懷業等電》,《盛檔·甲午中日戰爭》]明確了老帥“旅重於灣”的新判斷。

另一方麵,就在同一天,李鴻章也電囑旅順水陸營務處道員龔照璵,迅速籌策部置旅順的防守,“吾意寧失灣,斷不失旅。”[ 《複旅順龔道》,《李文忠公全集 電稿》]這等於是告訴龔照璵,關鍵時候,為了加強旅順的防衛,大連灣可以棄守。

這些命令,與前邊他自己所明確的“守旅必守灣”的思想,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按一些史書所寫,李中堂似乎又亂了方寸。

……………………………………………………

是有點亂。但李鴻章大人還不至於亂了方寸,他很清醒。

李大人麵臨一個抉擇。這種選擇幾乎天天都遇上,事事都是兩難的境地。

打,不打。增援,不增援。增援走海上,還是走陸上。守,還是撤……

當前,那麼大的戰場上,鴨綠江、金旅,先顧哪端,需要判斷和籌措。

現在,一個大連灣和旅順,先顧哪頭,也需要仔細掂量掂量。

在南關嶺與大連灣的取舍上,他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大連灣與旅順的問題。

給趙懷業的命令,核心是“退守南關嶺,以保旅順為要”,這11個字,足夠體現李鴻章的考慮。

至於棄大連灣而守南關嶺,主要是因為:一方麵,鬼子從陸路上來,準確掐住了大連灣的要害,已經讓海岸炮台威力盡失,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