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旅順後路沒有了後路(1 / 3)

日軍的驚喜,還在後頭。

沿旅順大道向南關嶺進迫的左路日軍,也沒有遇見敵人。

說好的旅順後路山區,南關嶺至土城子的狹窄走廊呢?

旅順後路,舍此無他途,敵必攻,我必守,地形狹窄,非攻破不能前進,兩軍在此必定會發生戰鬥。

然而戰鬥沒有發生。

因為,清軍跑了。

……………………………………………………

現在想來,李鴻章泛泛的關於“若調派十營……”的指示,等於白說了,根本無人執行。旅順那邊情況,我們下來再說。

連李鴻章“趕辦南關嶺土炮台”的命令,也未曾執行。

而趙懷業的懷軍呢?

先是拱衛軍及捷勝營敗向旅順時,在蘇家屯和南關嶺的兩營懷軍,不等統將過來,跟著潰軍,一路隨之而去。

統將趙懷業率和尚島兩營退下,於當夜移於旅順炮台右翼的老龍島。

預感到老龍島也不安全,於是,又連夜向後路接應的兩營靠攏,大連灣被輕易丟失。

當然沒有可靠攏的了,南關嶺早已成了“空城”,一看情況,頓時心涼。再接下來,一見日軍,又頓時心驚,也隻能望見旅順方向,絕塵而去。

……………………………………………………

李鴻章總是寄希望於依靠前線將領的能力。確實,前線將領能戰,能夠彌補戰略上的不足。而無能的將領,卻可能會拖累,甚至毀掉一個統帥的苦心詣旨的謀劃。

至此,李鴻章的兩個策略,均成為空談。

緊守大連灣,金州已失。

舍棄大連灣,專守旅順後路,後路也沒守住。

無奈,隻能做退守旅順的打算了。

這就是前線將領能給李大人的回報。

……………………………………………………

但關於趙懷業,還有一個問題,經常被談起。它關係到這次退守旅順的關鍵環節。

圍繞甲午戰爭,總是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將領,莫名其妙的事情。

這個趙懷業就很是令人驚異。

李鴻章的指示,必要時棄炮台而守南關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部署。趙懷業棄台而走,見日軍至,即率所部奔向旅順。是什麼性質?

後來人們多數又將這個爛賬記在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是他指導有誤,謀劃失策,錯誤地做出了“棄大連灣而守旅順”的決定,導致了旅順守軍沒出來,大連灣守軍部隊也全部退回旅順。

言下之意,趙懷業就是奉的李鴻章的命令,當然趙懷業也是這樣解釋的。

但是,實情是這樣嗎?

……………………………………………………

其實,我覺得問題還在趙懷業的身上。我找半天,找過很多資料,至今也沒有替老趙找出一個說得過去的合適理由。

事情還應回到那同一天發出的兩道命令上。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命令送達的對象。

仔細看看就知道,這兩個看似矛盾、實則一致的命令,是分別給了兩個人的。前一個命令,通過盛宣懷轉達趙懷業——若灣不守,退守南關嶺;後一個命令,直接寄予龔照璵。甚至它都不是明確的命令,而是作為一種指導意見,向龔照璵明確了自己的考慮。而且,絲毫沒有令龔照璵傳達給趙懷業。

鑒於龔照璵實際上負責協調旅順的防衛,李鴻章的意思隻能是——告訴他,旅順守軍應從速做好旅順防守準備,包括做好大連灣失守的準備。這個意思也隻能傳達到現旅順的防將。

也就是說,趙懷業那裏,還是盛宣懷所傳達的任務,並沒有任何改變。

有人推斷說李鴻章出了第二案。我認為,這仍然停在第一案上——守旅順,必守南關嶺,南關嶺和旅順防禦是一體的。李鴻章的部署,從戰術上,並沒有什麼問題,也根本沒有什麼第二案。

即使算作有守旅順的第二案,那也跟趙懷業的任務沒有任何關係。

但,趙懷業為什麼會棄李老帥“倘灣不得守,須帶炮隊退守南關嶺,以保旅順為要”的命令於不顧,舍棄大連灣?

按照很多書上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一個結論:李鴻章“寧失灣,斷不失旅”的指示,立刻使趙懷業不戰而退出大連灣有了依據。

但,這個指示精神怎麼傳給他的(或者說他是怎麼弄到的),都值得研究。

事實證明,他在理解李老帥的命令中出現了誤解。

甚至極有可能是他故意曲解,為自己尋找到了撤退的借口。

有了這個理由(按他的理解),他連南關嶺都不需要去守了。

……………………………………………………

說來說去,實情隻能是,趙懷業沒有很好地執行老帥的指示。

如果說有“不可抗拒的因素”,那就是他根本就守不住了,也把握不住部隊了。

他離開和尚島,馳援金州之後,餘下的兵士群龍無首,主動加入了南去的“逃難”大軍。等大家紛紛逃離之後,趙懷業停不住腳,收拾東西也溜了。

不過這一跑,他可就說不清楚了。

據說,趙懷業在金州戰事吃緊時,想的不是如何守土有責,而是急著搬家,在11月5日夜晚,徐邦道再一次書信向趙懷業求援時,他正在大連灣碼頭“自督勇丁運行李什物渡海”,拉足了逃跑的架勢。

當然,這樣說他,是有點誤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