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反擊李鴻章老謀深算(1 / 3)

這要回頭看看淮係的發家史,與淮係的地位。

淮係軍隊是維護了大清朝的統治的。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撚軍,平定回族叛亂。在此後的對外戰爭中,湘軍、淮軍,成了帝國的支柱。

如果說有問題,那最大的問題,就是承平生活,權位、金錢,不可避免地磨蝕了將領和部隊的意誌。

其次就是裝備落後,訓練不夠,實際上,是根本沒有完全改造成一支近代化的軍隊。

再就是兵力分散,調兵不及,來了之後彈藥不足……可這也有朝廷的原因啊。

當然了,打仗露出的問題自然就多,但平時不搞檢查,偏偏趁這個時候出來大揭其短,而且,還一股腦地把戰敗的問題全扣在淮係和前線將領的頭上,就不夠厚道了。

而且,這個時候要是撼動了淮軍,是有能人代替,還是能請到更高明的人,拉出更強的軍事力量?

而打著整治軍隊的幌子,不加區分一起打,編造事實攻擊,則是相當惡劣的行為。即使是在封建曆史上,我也沒見過其它象晚清這樣,前線將士們不分高低大小還要受這種攻擊。其密集程度,曆史上簡直無出其右者。

……………………………………………………

慈禧在朝廷之爭的烽火硝煙中,在極為關心鞏固自己的權力同時,仍然敏銳地抓住了一點:

要連同李鴻章一起,一舉除去淮軍將領,改造淮軍,絕無可能。

她已經看清,雖然自己也努力編練了那麼多練軍、防軍,但戰爭檢驗說明,國已無戰將,也缺乏能戰之兵,如果再沒有這些人,國之安危無人能守。

而且,稚嫩的皇上,還有那幫帝黨沒有充分看到凶險——這樣,搞不好會引起亂子。

暫時保住李鴻章,處理一些淮軍將領,還有可能。

……………………………………………………

而李鴻章這個淮軍統帥,在時刻琢磨保住自己的同時,也在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好自己的手下。不管他是好的,還是賴的。

但那幫人,實在不爭氣,實在讓他痛心和氣憤。

在衛汝貴的事情上,李鴻章並不是一味地袒護,他被參劾之初,李鴻章得知信息,也曾敏銳地予以提醒,嚴肅警告。這就是前邊衛汝貴正忙於布置平壤防務,突然收到李鴻章來信,指責其所帶盛軍軍紀敗壞,驚憂百姓等等,語氣極為嚴厲。

兵敗之後,李鴻章本來對淮軍的精銳“盛軍”期望甚大,沒想到戰績卻如此慘重,內心也隻能憤恨衛汝貴作為“盛軍”二代目帶兵不利。在撲天蓋地的彈劾聲中,即便了解實情,知道有冤情,他再也無心去為衛汝貴作辯解了。

對一個被公認為平素仁厚(連外國人的記錄裏都這樣認為),對屬下也比較寬厚的主帥來說,還有比這更令人痛苦的嗎?

……………………………………………………

朝廷的手還一次次伸向淮軍,伸向北洋,這無法不引起老李的警覺,抵製,甚至反彈。

還是為北洋艦隊的事,朝中那幫人既然認準撤換丁汝昌是“倒淮戰役”的關健,李鴻便不能不麵對這種反複的較量。

就在旅順失陷後的11月27、28,朝廷內外掀起對丁汝昌的第二撥攻擊之時,12月8日,北洋艦隊迎來了一個欽差大臣——晚清著名的科學家徐建寅。

徐建寅奉皇上之命,到北洋查看艦炮位情形,以及機器局炮彈存庫情況。這個突然的動作有檢查的意味,當然也是找茬的機會。

他是一個技術專家,檢查裝備技術是行家,本也不算意外。但在短短的一天檢查之後,徐建寅不但把威海基地的庫存彈藥量統計清楚了,回來後,還對北洋水師各主要將領的為人、性格、操守都做出了一個評估。

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仿佛此行的重點,是人事調整前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