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遼闊戰場誰能主導(1 / 2)

其實,指責清軍對海城的防守失誤,是應該的。但在諸多指責當中,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細致探討。

需要充分加以考慮的,是對戰場全局的認識,乃至必須對甲午戰爭全局的認識。

唯有這樣,才能更理解戰場雙方所麵臨的困境、險境,所做出的複雜博弈。從時間順序上講是一環扣一環,從互相聯係上講,又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前邊討論中,我們的視野在遼東——遼陽東路摩天嶺方向,遼陽南路,岫岩、海城。這是相互聯係的。

如果把視野再擴大,到金旅半島,會有新的認識。那裏,是整個奉省戰場。

那麼,我們能得出的正確結論應該是——遼東唯一可利用之兵,應該在遼陽奉天。

或者,從關內其它地方調兵增援。

……………………………………………………

在這盤棋局上,又屬宋慶處境最為艱難。

宋慶軍駐蓋州,守複州營口等處,似乎能應援。大清朝廷軍機中樞可能也認為,這是遼東戰場能夠機動的力量。

可是,此地北顧岫岩、海城,南麵還有金州、旅順的日軍,還在虎視眈眈。

就是說,宋慶其實是處於兩麵受敵的狀態。

駐金旅的日軍第二軍隨時可以壓迫宋慶,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毫無顧忌,沒有後顧之憂地放手北上。或者客觀地講,宋慶就根本沒有餘力再向北發展攻勢。

深入分析,就會明白宋慶的決定有多麼艱難,而增援海城的行動,又遭遇哪些困擾。

……………………………………………………

整個奉省戰場,敵我雙方均在通盤謀劃,組織一係列軍事行動。

綜觀各處,按照時間軸線來看:

日軍攻擊海城行動開始,依克唐阿、聶士城反擊鳳凰城的努力,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牽製日軍,減輕海城的壓力。

而在日軍攻擊海城的同時,宋慶已經準備北上增援。

12月13日,在海城失陷當天,宋慶毅然決定,收複海城。此時,南麵金州日軍開始向北迫近,威脅宋慶。

海城日軍不甘被動挨打,南麵日軍也出擊,宋慶所部先被夾擊,陷入被動。

消除南麵威脅之後,海城日軍專力北顧,迎擊清軍對海城的反擊。

這一段遼東戰場雖然看上去很亂,中日兩軍展開混戰。但從以上這條清晰的線,可以讓我們看清雙方的行動。

這就是遼東的戰場實際。

……………………………………………………

而到此時,我們還必須,不得不將視野再進一步擴大,越過渤海,覆蓋到山東。

因為就在遼東爭奪戰之時,日本大本營已經決定,發起對山東的攻擊。

選出這一目標的,是那個有戰略思想,也深諳戰爭經濟學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前邊伊藤反對山縣有朋的“征清三策”,實際上也是反對和製止了“直隸決戰”、“進攻北京”的戰略。特別是在他的反駁當中,已經清楚地說明了反對的理由。

而伊藤的反駁當中,也清楚體現了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割地,賠款。伊藤認定,受諸多因素製約下,隻有這個目的才是最有現實可行性的,利益最大化的。

圍繞這個目的,伊藤為大本營確定下一步的行動目標上,給出了一個選擇:進攻山東。

在遼東戰場膠著之際,同時北方冬季作戰困難的時候,趁大清不備,再突然發起對山東的攻擊,是有效擺脫遼東困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