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瀾是專管考試的學台大人。當朝廷諭旨到杭州時,他還在外地辦理考選事務。等他辦好考選事務急匆匆回到杭州,已過去了半個多月。他想到,過去了那麼長時間還沒有開始審理案子,說不定也會有人說他“有意瞻徇”。於是他趕緊向兩宮皇太後寫了一個奏折,說自己從外地剛剛辦好考選事務回到杭州,現正在做審理案子的準備工作,如果案子有進展,就會立刻報告。還說此案疑難重大,懇請朝廷能派刑部官員一道參與審理,以便使案件辦得更加確鑿無誤。
誰知奏折到達朝廷後,慈禧太後並不同意派刑部官員和他一道審理案子。這下可愁壞了胡瑞瀾。他想自己係一介書生,雖然飽讀詩書,但畢竟從未辦理過刑事案子。何況這又是一個已經多次審理,輿論一片喊冤,上上下下都在關注的特殊案子。麵對這樣一個瘌痢頭案子,自己一時還不知從何下手。假如刑部派官員一道參與審理,他們是專家,雖然自己不懂,但可以仰仗刑部官員,把這一案子審個水落石出,對上對下都可以有一個清楚明白的交待。如果真的萬事都要靠自己,還真是沒有把握!
沒過多久,他又第二次向慈禧太後提出派刑部官員一起參與審理,但又一次被駁回。這時,他才真正嚐到了趕鴨子上架的滋味。也才真正體會到,審理案子的確應當需要有專門的知識。在胡瑞瀾的心目中,已經出現了蒙蒙朧朧的專業人才觀念。
看來靠刑部派官員參與審理是不可能了。胡瑞瀾一邊看案卷材料,一邊想,這麼一個疑難案件,靠自己一人唱獨角戲總不成,必須得向楊昌浚借調數名官員,組成一個班子,好有幾個可以商量的官員。到時,升起堂來,也才象個欽差大人大堂的排場。浙江官員都由楊昌浚管著,胡瑞瀾想抽調其他官員參與審理,隻能求援於巡撫大人。
楊昌浚聽胡瑞瀾說要抽調數名知府、知縣參與案件審理,滿口答應,說道:“胡大人,重審楊乃武一案乃太後交待,下官自然得鼎力相助。隻是得讓下官仔細地想想。何人能夠勝任,何人抽調後,當地不至於出什麼事。”
楊昌浚仔細想了想,想到,當時欽命胡瑞瀾審理此案,心中本有十二分的不滿。不過,後來一想,想那胡瑞瀾素本文臣,從未辦過刑事案件,要想翻轉如此疑難案件,並不見得有這樣的氣魄和膽量,心中倒也寬慰不少。如今胡瑞瀾要來抽調參與審理此案的官員,倒要好好地做做文章。進而想到,如能在浙江知府中選一個自己知心的幹臣來製約胡瑞瀾,免得他到時隨心所欲,不失為一個極好的時機。
於是,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寧波知府邊葆誠。此人不僅與自己私交甚厚,本是湘軍中早就熟識的將官,而且已經當知府多年,審過無數大小案件,審案能力遠在胡瑞瀾之上,足以製約胡瑞瀾。邊知府前來參與案件的審理,應當比較放心。另外再給幾個不太相幹的官員,自己就可以坐等好消息了。隻是不知邊知府是否願意前來。想了想,覺得最好能事前征求邊知府的意見。
於是,楊昌浚派張遲持巡撫大人的親筆書信到寧波。寧波知府邊葆誠雖說極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地盤,但見巡撫大人如此看重自己,如此尊重自己,便滿口答應。
數日後,楊昌浚派人給胡瑞瀾送來了參與審案的名單,寧波知府邊葆誠、嘉興知縣羅子森,還有兩名候補知縣顧德恒和龔世潼。
鑒於杭州城內關於這個案子的各種流言滿天飛,胡瑞瀾嚴令不得將審判消息外傳,若有外傳者,將被嚴厲查處。此外,學台衙門增加大量守門軍士。若有陌生人進出,將受到嚴格盤查。衙內人員外出辦事的,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回到衙門,夜間不得在外住宿。就連抽調辦案的四位官員也得住進學台衙門。
邊葆誠住在二樓正房,此處朝南,冬日的陽光可以常常光顧。到了晚間,衙役還送上一大盆碳火。知縣羅子森也住在二樓,是一間朝西的廂房。大約年輕,晚間衙役沒有送來碳火。兩位候補知縣住在底樓,兩人一間。晚上當然沒有碳火。
當夜,衙門裏的廚子給邊葆誠住處端上了豐盛的晚餐,一盤誘人的西湖醋魚,一盆散發著濃鬱香味的瓦盆蒸雞,幾個蔬菜,還有一壇紹興女兒紅。羅子森知縣住處上的也有女兒紅,也有西湖醋魚,隻是瓦盆蒸雞換成了東坡肉。兩位候補知縣的住處上了一盤西湖醋魚,沒有東坡肉,另有兩個蔬菜。蔬菜倒是十分精致,紹興老酒也是有的。生活待遇上的差別尚且如此,在案件審理中說話份量的差別,就無須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