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1 / 2)

此時,正好翁同和來見太後。丁寶楨離開後,翁同和又看了一遍刑部結案奏折,忽然想到,丁寶楨定要向太後說起開棺驗屍之事,如果太後真的聽信丁寶楨之言,不準刑部結案奏折,此案就要永遠沒完沒了了。於是,趕緊來見太後。

太後聽說翁同和求見,覺得來了救兵,趕緊說道:“快請翁大人進來。”

太後問道:“翁大人有何要事?”

翁同和說道:“太後,刑部有結案奏折呈上。太後交待微臣,若有此案奏折,要求微臣盡快呈上。請太後禦覽。”

太後說道:“翁大人,丁大人言道,刑部依據屍骨顏色斷案有所不當。不知翁大人有何看法?”

翁同和說道:“太後明鑒,刑部依據屍骨顏色斷案,不僅有《欽定大清洗冤錄集注》為據,且刑部已將此案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隻要太後看過刑部奏折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聽翁同和如此說話,丁寶楨後悔當時沒有看一看刑部奏折。現不知奏折之中到底說了些什麼,也不知該如何應對刑部奏折。便說道:“太後,刑部既有依據之錯,自然會一錯再錯,謬誤連連。奏折中也必然會編造出一些自圓其說之詞來蒙騙太後。微臣雖然沒有看過這一奏折,也知此奏折不值一看。”

太後心想,看翁同和之神色,刑部審理此案,斷無錯謬之可能。但這丁寶楨卻一根筋強到了底,連刑部的奏折都不想看一看。丁寶楨手握重兵,轄有數十萬兵馬,鎮守著西北門戶,如果沒有讓其信服就準了刑部奏折,他勢必帶著一腔怨氣回到任上,西北要塞就會成為自己的一塊心病。正在左右為難,翁同和看穿太後心事,說道:“太後,依臣看來,丁大人之所見,在朝中恐並非止丁大人一人。不知可否專就本案朝議一次,在朝堂之上各抒己見,最後由太後定奪。各人心中有何看法,不論是讚同刑部奏折,或是不讚同刑部之折,想說的都讓他說。太後聽到了,在朝大臣們也都聽到了,是非曲直,自有公論。太後最終一錘定音,朝中大臣都會心悅誠服。不知太後、丁大人以為如何?”

丁寶楨見有此機會,連聲說道:“好,好,好!翁大人真有宰相之才,萬事都想得如此周全。如此良策,太後也定會同意。”

慈禧太後笑罵丁寶楨道:“好你個猴精,隻要說到你心坎裏,什麼肉麻的話都說得出來。就這麼著吧,三天以後,朝議這個案子。”翁同和說道:“啟稟太後,臣以為,為使此案能使人心悅誠服,朝議時,當允許有關證人上堂。太後也可直接聽聽此案證人是如何說詞的。”

太後說道:“準了,你們都跪安吧!”

翁同和來到刑部傳太後口諭:三天之後,朝議楊乃武和葛畢氏因奸謀毒一案,允許有關證人上堂。桑春榮、潘祖蔭等聽了,大為驚奇,心中疑團難解,桑春榮問道:“翁大人,難道本部奏折未能寫清此案情由,還須朝議來定案麼?”翁同和道:“非也,刑部奏折能把一個如此離奇曲折的案件寫得如此精彩,是本官從未見過的好折子。隻因川陝總督丁寶楨突然來京,向太後稟報,說此案僅憑屍骨顏色斷案,不足以使人信服,請求太後不予準奏。因丁大人在太後眼中非比尋常大員,太後左右為難。是本官多事,向太後提出朝議之舉。如桑大人覺得此舉欠妥,便是本官的罪過了。”

桑春榮聽後,才知原來如此。連忙說道:“哪裏,哪裏。為臣子的為太後分憂,乃是臣子的本份。隻是丁大人遠在西安,雖說會對提審本案心存芥蒂,卻不至於專為此事進京麵見太後。此舉實實有些費夷所思。”翁同和說道:“其稱是來京要軍晌來的。朝廷拖欠軍晌乃是家常便飯,實在緊急,也可上折催要,大可不必親涉遠途。據本官猜想,丁大人此舉係受人之托也未可知。”

桑春榮說道:“浙江巡撫楊昌浚與丁寶楨均係湘軍出身,且是軍中上層,相信原在軍伍之中會有一定交情。楊昌浚應知丁大人在太後眼中的地位,為保自己前程,托其向太後說詞乃應有之義。丁寶楨為朋友兩肋插刀,遠道來京,遊說太後,也在情理之中。隻是若丁寶楨廖廖數語就推翻本部的審案結果,此事就鬧大了。”

翁同和說道:“依本官看來,太後同意將此案列入朝議,倒不見得就同意了丁寶楨之所見。恰恰相反,這正是太後的高明之處。太後之所以同意這麼做,應是同意刑部結案意見的。但太後自己不想得罪丁寶楨。丁寶楨也算得有功之臣,太後就這樣批準了刑部的折子,丁寶楨心中定不舒服。太後會擔心丁寶楨帶著一腔怨氣回到任上。朝堂之上,丁寶楨辯不過刑部官員,太後再批準了折子,丁寶楨無話可說。朝議定案,丁寶楨的麵子也給足了,刑部的折子也準了,對太後而言,這是兩全其美之事。本官倒是擔心,刑部能否派出靈牙利齒之人,說服得了丁寶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