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陳王說客(1 / 2)

項梁得到勢力,也不再隱瞞自己的身世,以此更得左右擁護。陳勝將領召平奉命攻打廣陵,久攻不下,為怕陳王治罪,南渡會稽求援。見麵就對項梁說:“陳王起兵,原是打的項家旗號,聽說將軍乃項燕將軍之後,馬上要把王位讓給您。眾屬下力諫,才勉強沒有那樣做,但堅決要把軍隊交給您統領。”說著從懷中掏出一個偽照的官印,封項梁為張楚國的上柱國(軍事總領)。

項梁信以為真,心中竊喜,但卻謙恭地說:“陳王如此大度,項某實在佩服,但項某從未領過兵,怎好當此大任?”

“君之大才,已名揚天下,何必過謙。”

“但不知陳王有何吩咐?”

“陳王鈞意,江東已經平定,令將軍率兵西進,共同破秦。楚國境內目前隻有廣陵尚未降服,將軍何不一舉將其攻下,作為相見時送給陳王的見麵禮?”項梁點點頭:“這個主意好。”

秦朝江山一時大亂,危機之中,秦二世和近臣趙高接受下臣的意見,起用了被排擠到驪山為始皇修建墳墓的下級軍官章邯。秦朝現有軍隊已不堪一擊,章邯提出來釋放囚徒和大批勞役人員,稍加訓練,然後讓他們上戰場。二世雖然孝心天重,不願讓始皇的陵墓建設半途而廢,但麵對大廈將傾,隻有拿孝心先放一放。這章邯果然能幹,帶領幾十萬罪犯,東征西討,窮追猛打,竟很快扭轉敗局。特別是那個首先發難的陳勝,被他逼得四處逃竄。借著這股東風,朝廷馬上給各地沒反的郡縣下指示,要他們整頓武裝,就地清剿反賊。

朝廷任命的官員,還是希望秦朝不倒。位於會稽南部的東陽縣,縣令徐琰接到朝廷旨意,立即召集手下幹將商議壯大武裝,討伐叛軍。令使陳嬰持不同意見:“江南百姓,向來安居樂業,不愛生事,現別處雖亂,我地卻十分安寧,何必多事將百姓推入兵火?況今天下,百姓積怨日多,以致造反成風,縱然朝廷獲一時得勝,未必能保持長久,還是靜觀其變為好。”

徐琰這時正熱情高漲,如何能聽得進這種話,怒道:“你懂個屁,就在跟前的會稽已被叛賊占領,我不將百姓推入戰火,戰火就不來燒他們?我是朝廷命官,朝廷的話不聽,聽誰的,聽你的?”陳嬰被問得當時無語,過後稱病不再去當差。

東陽縣原隻有八百人的兵丁,要能和一般的叛軍隊伍抵擋一陣,至少也要有五千人的規模。徐琰安排官吏下到亭鄉裏間征集兵員,願從者甚少,費了月餘時間,隻征集了不到千人。這逼使徐縣令不得不出狠招,學習朝廷征兵的辦法,強行抓取。東陽本來多山,鄉民聽到官府到村裏抓壯丁,青壯年都躲到山裏不出來。好在縣吏們有的是辦法,為了完成上司交給的任務,竟在村莊裏放起火來。一時全縣有多處村莊被燒。你別說這一招還真靈,那些躲到山裏的青年人不是顧及家中的父母,就是心疼自己辛辛苦苦蓋起來的房子,見村裏起火,急忙都跑出來救火。縣裏派來的兵吏就伏在村頭,見山上有人下來,也不讓他們去救火,見一個抓一個,然後用繩綁上,一起帶到縣裏編入隊伍。

東陽縣的武裝迅速擴大到六七千人。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這支隊伍逐漸有了戰鬥力。又通過操練比武,從中選出部分軍官。徐琰自任首將,另安排莫飛、瞿七兩位任副將。他每一次到軍中視察,副將都讓隊伍排列整齊,按令操練,極顯軍威。看到這樣一個陣勢,徐琰突然想到,有這樣一支隊伍在手裏,想幹什麼不成,何必要服從別人的指揮。其他人拉起隊伍就能自立為王,我為什麼不能?稍後他把這種想法向幾個親信說了,沒料幾個人一起跪倒表示祝賀,說他早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