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交出兵符(1 / 2)

項梁的兵敗身死,讓秦軍主將章邯感覺到,楚軍也和陳勝的部隊差不多,都是烏合之眾。陳勝如此,項梁如此,其他的反賊更是如此。他既除了兩股鬧得最凶的勢力,其他的應都不在話下,待這些賊人都被他滅了,朝廷一定會重獎他。但因為趙高把持朝政,陳、項被殺的好消息竟沒有報到秦二世那裏,致使朝廷不時派來使者,責怪他剿匪不力。

章邯不服:“怎麼就越剿越多,難道陳勝、項梁、魏咎接連被殺死不是事實?”

使者既來問責,就有足夠的理由,而且他們站在朝廷的角度知道的天下情況自然比章邯要快要多些,於是把熊心稱王、趙歇稱王、田市稱王、韓廣稱王的事實都擺給他。章邯當時嘴軟,隻得強辯:“這都是小股勢力,隨便糾上幾人就稱王,他們與陳勝、項梁可比嗎?”

“作為朝廷大軍首領,不能胸懷大局,而且小勝即驕,不該受到譴責嗎?我勸將軍清醒些,去除嬌氣,攻堅克難,盡早蕩平天下,以不負朝廷重托!”使者將袖子一甩,昂著頭走了。

章邯雖然窩氣,但朝廷的話不能不聽,對手下將士還得鼓舞士氣,什麼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乘勝追擊,掃除殘賊,造福生民等。秦軍因為剛得了一個大勝利,再聽了這些宣傳,還真的群情振奮,鬥誌昂揚,浩浩蕩蕩地把隊伍開到了黃河以北。

當時趙國的信都、邯鄲、巨鹿等城池都有駐兵,章邯渡過黃河後,就近先攻下了邯鄲,把百姓全部遷到黃河以西,接著將整個城廓夷為平地。趙王趙歇、丞相張耳等一幫君臣,此時居住在信都城內,大將軍陳餘帶領人馬在常山地區收編別的部隊。信都守衛設施較差,而巨鹿城相對堅固。張耳得到邯鄲失守的消息後,估計秦軍接著就要攻打信都。於是不敢久留,挾著趙王一幫君臣全部躲往巨鹿。

秦軍攻取趙國,首要目的是殺掉國王,摧毀趙國的偽政權架構。探知趙王君臣逃往巨鹿後,章邯立即指揮部隊向巨鹿集結,並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對巨鹿的包圍。秦軍大本營設在巨鹿南的棘原,陳餘部隊不敢正麵與之作戰,隻能時不時地搞些偷襲。為防趙軍搶糧,章邯從黃河岸邊修築了一條長長的甬道為包圍巨鹿的主將王離部隊輸送給養。

楚王一方麵擔心項梁死後,楚軍作鳥獸散,他這拾來的國王到此為止;另一方麵感到也麵臨一次絕好的機會,可以乘機大抓軍權,更有一幫老臣支持,或許從今擺脫傀儡的狀態。所以聽了宋義的話,立即帶領大隊扈從、臣子從盱眙趕到彭城,並派遣使者召喚各路將軍齊聚彭城商議大事。

項羽綁架劉邦、呂臣非要趕往定陶找章邯報仇。因為多數將士懷有恐懼心理,劉、呂二人更消極怠工,所以路上耽擱了不少時間。等他們來到定陶,章邯大軍已開赴黃河以北。以項羽的性格,本要拿定陶的老百姓出氣。因有虞姬好說歹勸,範鼎又大擺酒席宴請項羽等人,才使定陶百姓免於一劫。

項羽還要趕往河北追擊秦軍,不巧楚王使者來到,要他們立即趕到彭城聚會。項羽欲不執行王命,範增勸道:“不可,一是楚王新到彭城,各路將軍原該前往拜見,如此方不失君臣之禮;二是秦軍強大,僅靠將軍一支隊伍不能取勝,必須集合楚軍所有力量對付方有希望;三是武信君去世,楚軍群龍無首,要抓緊確定誰來做大將軍。”

此前範增一直和項梁在一起,項梁死後,他隨桓楚轉移。項羽本就怨他們保護項梁不力,今又讓他遵守什麼狗屁君臣之禮,不禁心煩。但範增畢竟是亞父,不好當麵頂撞,隻能含糊答應。待項羽和劉邦商知此事,劉邦略一思考,說:“範先生言之有理,既給了楚王麵子,也可乘機抓取統帥之權。我勸將軍不僅要去,而且要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