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餘被罵得臉通紅,支吾道:“我考慮出兵也救不了趙君,隻會讓部隊白白送死。今天一定要我和他們一塊死,等於把肉送到老虎口中,一點好處也沒有。我之所以現在不願意和他們一塊死,是準備將來為趙王、張君報仇。”
張黶、陳澤說:“到了這等關頭,隻能以死取信,哪裏還要你考慮以後的事!”
陳餘說:“既然這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說完,撥出五千人讓二人先帶去與秦軍作戰,結果全部被消滅。
燕、齊、楚國三國都知有秦國在諸侯之間必須互相依存的的道理,所以接到趙國求救的信號,都立馬出兵。張耳之子張敖在代地募集了一萬多兵馬,也趕來救援。但因畏懼秦軍威力,救兵來了都不敢與之交鋒,隻在旁邊觀望等待。
項梁喪亡後,幹晴本要帶著項莊、蒂兒回江東去,隻因還想撮合蒂兒項羽的婚事,沒有急著就走。但在項梁喪事上,發現蒂兒見到項羽,仍愛理不理,又聽說項羽納了別的女人,遂決定向楚王辭行,回去江東。正在躊躇時,宋義來訪,說楚王看上了你家侄女,欲征其進宮,望不辜負楚王的一片喜愛之心。
幹晴是在宮中享過好日子的,又聽說楚王還沒有過女人,侄女若能到其身邊,說不定將來就能混個王後當當,比自己原來還要尊貴,所以滿心歡喜。但因為蒂兒這小妮子有點倔,沒敢立即應承,隻說:“這是好事,但因侄女不是己出,還要征求她本人的意見。”
宋義此來,國王的事雖沒辦好,他卻看上了幹晴。二人年齡相仿,幹晴雖是半老徐娘,但因為底子好,特別是跟了項梁之後,各方麵的生活十分優裕,頗有越活越年輕之態。特別是那雙大眼睛,清澈見底,仿佛會說話,讓所有男人見了都心酥。宋義一直是個貴人,有些儒雅風度,幹晴一見,也有好感。加之他張羅的又是侄女的好事,幾來幾往,竟讓幹晴打消了回江東的念頭。
蒂兒跟隨幹晴多年,點滴聽到一些姑姑回憶過去在王宮生活的片斷,由此對國王產生好奇。特別是受到項羽欺負後,一度讓她萌生了要嫁就嫁國王的想法,總之一定要比那個粗暴的家夥強,氣死他!這是不是心中還懷有一份不能割舍的愛,不得而知,不然幹嗎還非要氣他呢?姑父喪事時,聽別人指點,她也見過楚王一麵,雖然沒有項羽高大威猛,但那種被人前呼後擁的尊貴也非一般人可及。所以聽說楚王有意納己為妃,心裏很是樂意。但因此前數次不聽姑姑的話,不願與項羽和好,此時也不好馬上表態,隻等到姑姑勸得口幹舌燥,才莞爾一笑:“女孩的事,怎好自己做主,一切聽姑姑的安排就是嘍。”
趙國向楚國求救的消息傳來後,楚王雖然大權在握,但打仗的事他不懂。就是懂,也不能親自出馬,那樣太危險。正好可以借此考驗考驗那些下屬對自己是真服從還是假服從,同時又可封官許願,對為自己能到今天這一步做出貢獻的臣子有所交代,以讓他們更死心塌地地為自己賣命。自從武信君死後,宋義不僅請駕有功,策劃收回眾將兵符有功,近日又幫他找了個好媳婦,實踐證明此人大有忠心,而且很會辦事,所以在最高級別的軍事會議上,毫不猶豫地任命宋義為上將軍,統領救趙大軍,其他將領都屬宋義轄製,號稱卿子冠軍。項羽因帶頭交出兵符,又是官二代,被封為魯公,任救趙次將;範增一直跟隨武信君,且在讓誰擔任楚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出了好點子,功不可沒,被任命為末將。範增聽到任命後,不喜不怒,心想這小子還算心中有數。另外,封英布為當陽君、蒲將軍為棘蒲侯,原因是二人性格剛烈,如果不安撫好,要生事端。
當初楚王要諸將交出兵符時,劉邦因遠離彭城,沒有交。後來楚王派使者要劉邦把兵符交出來,蕭何、樊噲皆說不可。劉邦因此回說:“兵是我從沛縣帶來的,沒有兵符。如楚王不能容納,我寧願帶子弟兵回老地方去。”楚王拿老劉沒辦法,為維持楚軍大團結的局麵,反而封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帶領自己的隊伍在原地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