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謀生計(總091節)(2 / 2)

“請你相信我,”陳素英見狀慌了神,竟被嚇出一身冷汗來,屁股再也坐不住了,臉上露出一副痛改前非的模樣,發誓般地說道:“今後,我保證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了。你就原諒我這一回吧!”

很多時候,一般人並不了解工商管理部門這些市管員內心的苦衷。事實上,市場管理是一項相當複雜而艱辛的工作。而要管好市場,就少不了要處理違法違章的經濟行為,而處罰的對象當然是從事商業活動的經營者。工商幹部和協管員整天與個體經營戶打交道,彼此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而他們一方是管理者,另一方是被管理者。你管理不嚴,市場內的違章違法活動就會變得猖獗起來;你管理嚴格,個體經營戶就會指著工商幹部或協管員的背後罵娘。因而在人際關係上,可以說管理市場是一件很得罪人的事情,也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提出了允許個人“自謀職業”的新思路,從而促使社會上湧現出了第一批個體戶。在當時,有單位、有一份正式工作的,被稱作是捧著“鐵飯碗”的人。但凡有點本事的城裏人,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擠進國營企業、事業單位,那怕就是擠進集體所有製單位,也要比做一個“無勞保福利,無住房和醫療保障,一切全靠自己”的個體戶有臉麵、有光彩和有前途,似乎隻有如此日子才能過得踏踏實實。從古到今,在國人思想意識的深處,經商都是一種讓人瞧不起的下等職業。若扳起手指頭數一下,那便是“士、農、工、商”,而商販的社會地位從來都是屬最末等的。那麼誰又會心甘情願地做個體商販,捧著朝不保夕的“泥飯碗”來自謀生計呢?這時在國家經濟政策允許下,任何人都可以去做個體戶。這樣的機遇來了,無疑給一直生活在城市裏而工作無著落的那些人群帶來了很大希望。在構成個體戶的人群中,其成分是相當複雜的:或是勞教、刑滿出獄而無法找到工作的,或是因犯錯誤而被單位開除的,或是被下放農村而私自倒流回城的,或是在社會上無所事事的待業青年,或是夫妻一方是農業戶口的,等等。最終,這些人基本上都成為了第一批個體戶的生力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雖然不少個體戶都發財了,但他們仍然是一個被社會瞧不起的階層。

“你自己看看,這些都是什麼?”何秋霖拉開辦公桌的抽屜,從裏麵拿出一疊稿紙擺在陳素英的麵前,步步緊逼地說道:“這七、八份檢討都是你寫的吧?我們總是以寬容的態度教育和處理你,每次都希望你能痛改前非,可你就是屢教不改。你說說,還怎麼讓我相信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