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誌雄得知於老板已經離開了南疆市,心裏便斷定這位雲南人以後不會再回來了。於是,他將那件翡翠玉拿出來,高高興興地掛在自己的脖子上。原先,他倒是有一尊翡翠玉的菩薩,但外觀上隻有銅錢般大小,難以跟這塊形如雞蛋般大小的菩薩像相提並論。
田誌雄對翡翠玉石的鑒賞知識雖然不多,可也略知一、二。他與雲南人用五萬元現金抵押這件豔綠通透的玉石,是認定它的質地是翡翠玉中難得一見的“玻璃種”。假若它是“A貨”的話,那是絕對值錢的。通常情況下,純天然的“玻璃種”玉石料已屬於上等翡翠,就是不經加工也是以克論價的了。當初,他把這尊菩薩像的翡翠玉件放在手心上把玩盤磨時,因見其形象逼真、神態生動,鏤空雕法做工精致,整個器物被琢磨得圓潤細膩,很是讓他愛不釋手。對黑道上的人來說,通常要弄到一件上好的玉雕掛件,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田誌雄雖不是玩賞玉器的行家,但他畢竟財大氣粗,五萬元還是輸得起的。於是,他毅然與那位雲南人賭了一回真假玉石。不過話說回來,這塊翡翠玉真的是A貨嗎?他心裏並沒有大太的把握。
有一天,偶得玉石的田誌雄與二師兄在一起吃飯,樂嗬嗬地將這塊佩玉從脖子摘下來請陳佳林觀賞。雖然陳佳林要比田誌雄更有見識,可他把玩後也不敢斷定其是真是假。
“如果不是B貨的話,它肯定不止五萬塊錢。”陳佳林把那塊翡翠玉放在手心上把玩,感覺它摸上去光滑無比,又見其玉質透綠秀氣,晶瑩亮潤、脫凡出俗。於是,他對田與雄說道:“我認識一位玉石行家,要不要找他幫你看一下?”
“那太好了,”田誌雄已吃飽喝足,忽聽陳佳林如是說,再也坐不住了,火燒屁股似地站起身說道:“走,現在就去!”
八十年代初期,陳佳林還在街邊當票販子時,就開始對玉器產生了興趣。有一次,他在興寧路的信托商店閑逛,困為店裏有一位姓呂的老師傅向他推薦一對翡翠玉鐲,所以欣然買下。本來,他是打算將它送給情人阿蓮的。可沒想到回家後,無意間讓奶奶看見了。她覺得這對翡翠玉鐲是件好東西,執意要幫孫子收藏起來,以便日後好作為聘禮送給陳佳林未來的媳婦。打那以後,陳佳林時常會去那個商店買回一些玉器首飾,送給奶奶收藏。一來二去,陳佳林與那位呂師傅便漸漸熟識了。後來,兩人竟然成了忘年交。
陳佳林和田誌雄一起來到熱鬧的市中心,在水塔腳下的解放路找到了一家個體小店鋪。原來,呂師傅兩年前就已退休,見自己身體還好,便收了兩個年輕人當徒弟,在這裏租了一個十平米的門麵,經營著一間很不起眼的首飾小店。店鋪裏除了打造金銀首飾精工手藝之外,也出售一些玉器之類的小件玩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