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能夠成為時代“弄潮兒”的人必定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這輩子能遇上改革開放的好年代,本是一種幸運,但假若不能把握和主宰自己的命運,雖幾經沉浮,卻又得而複失,到頭來也隻能是歸於平淡的人生。諸如何秋霖的命運多舛,起起伏伏,便是如此。他出來經商原本是半路出家,雖曾遇上過可把生意“從無到有、從小做大”的天賜良機,但卻在生意場上遭受了一場“滑鐵盧”之敗,而後一蹶不振,最終成了一位被商道無情打擊的淘汰者。
1992年下半年,何秋霖剛從市工商局調到市外貿局時,便在土特產貿易公司擔任副經理。一年後,原來的正經理恰好退休,便由他接任經理職務,成為該公司的一把手。當時,土特產貿易公司包括何秋霖在內共有幹部職工十六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共計一百二十餘萬。在古城路上,該公司還擁有一個專賣海鮮、山貨類的土特產商店。在開放改革、搞活經濟的新形勢下,小企業搞個人承包是個大方向。就這樣,何秋霖一下子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那年夏天,他與市外貿局簽下承包該公司的協議書,並立下了“軍令狀”。其承包的條件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除給公司的幹部職工發放工資和獎金外,每年需上交主管單位十二萬元管理費。當年,這樣的承包條件對那些曾經靠白手起家的大商賈來說,不知強了多少倍呢。
當時,何秋霖對未來經商之路充滿信心,並準備大幹一場。1992年後,國家對珍珠的銷售開始不再嚴格控製,並逐漸地放寬和允許自由買賣。有一天,他來到三百多公裏外的合浦縣某漁村收購海鮮產品,與村長接洽生意。在酒桌上,該村長很有心地跟他提起一件頭痛事:村裏在海裏養殖的鹹水珍珠今年喜獲豐收,而由於有關部門已不再統購統銷,故而漁民們頓時措手無策,手裏大量積壓的珍珠產品因為缺乏暢通而有效的商業銷售渠道,一時也不知銷往何處是好。從村長的這番牢騷話當中,何秋霖異常敏銳地瞅準這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賺錢機會,便認為其中有文章可做!
合浦珍珠又稱南珠、廉珠和白龍珍珠,素有“掌握之內,價盈兼金”之說。它以細膩器重、玉潤渾圓,粒大凝重、瑰麗多彩、晶瑩圓潤、皎潔豔麗、光澤經久不變等優點稱霸世界市場。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譽。合浦縣是南珠之鄉,民間盛傳珠鄉三件寶:珍珠、海牛、東園酒。合浦珍珠的曆史至今已逾2000年。據悉,故宮博物院裏陳列的珍珠多為合浦出產。慈禧太後的皇冠上鑲嵌的數千顆珍珠便是合浦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