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都極端排斥漢人,熱衷於鮮卑化與西胡化。楊堅先輩武川鎮司馬楊元壽因輔助鮮卑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台後立即恢複了自己的漢姓,停止了公元500年以來曆時80年的軍界鮮卑化和公元535年以來曆時46年的政界鮮卑化趨勢,力行的漢化。 楊堅對反叛舊臣、豪強大吏(鮮卑貴族),誅夷罪退,毫不手軟。他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一些有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隋文帝對平民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楊堅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製、賦稅、土地製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麵。楊堅內修製度,外撫四夷,崇尚節儉,勤理政務。“求勞日昃,經營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乘茲機運,逐遷周鼎”,“職方所載,並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公元587年(開皇七年)隋滅後梁, 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隋文帝結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麵,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隋文帝采用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主要運用和親拉攏分化突厥,使突厥耗於內戰,從而各個擊破。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突厥內訌,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為啟民可汗,築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壽二年)隋軍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楊堅開創的“甲兵強盛”、“風行萬裏”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險” 、“單於款塞”。隋的統一標誌著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
楊堅拯救了漢文化,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隻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曆史的塵靄裏,但隻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隻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隋文帝楊堅登基後下過這樣一道詔書:“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先於禮。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鬥二邦之力,遞為強弱,多曆年所。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幹戈而輕俎豆,民不見德,唯爭是聞。朝野以機巧為師,文吏用深刻為法,風澆俗弊,化之然也。雖複建立庠序,兼啟黌塾,業非時貴,道亦不行。其間服膺儒術,蓋有之矣,彼眾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維持名教,獎飾彝倫,微相弘益,賴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隨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起。人稟五常,性靈不一,有禮則陰陽合德,無禮則禽獸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朕受命於天,財成萬物,去華夷之亂,求風化之宜。戒奢崇儉,率先百辟,輕徭薄賦,冀以寬弘。而積習生常,未能懲革,閭閻士庶,吉凶之禮,動悉乖方,不依製度。執憲之職,似塞耳而無聞,蒞民之官,猶蔽目而不察。宣揚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學,且耕且養。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餘,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隋書》這樣說道:“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由此可見他對漢文明的複興起到的巨大的作用,沒有他中華文明能否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