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正量之源 (5)(1 / 2)

石頭無時無刻不記掛著阿木爾,畢竟阿木爾是在不長眼的槍火裏奮戰。幾乎每天一大早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老人們打聽阿木爾的音訊,千裏的那頭對於這頭,老人們隻能是搖頭表示不知道。於是,石頭和烏倫珠日格每晚睡覺前都要向長生天禱告祈福,願一切正義之神靈保佑阿木爾。

冬天臨近,草原人立馬要忙個不停,儲蓄冬草是頭頂大事。而這片草原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了,他們和阿木爾一同去東邊打鬼子了,剩下的老弱殘兵搶不過時間,割草的事就基本被石頭夫妻倆包攬了。

天還沒有亮,兩個人就已經在草叢裏忽忽地飛刀了。動作一致,先一隻手攏住一撮草的毛尖,另一隻手握著羊刀子直截了當從草的根部割起,不過勁兒不能過猛,要不然,草割後,收不住刀刃,傷了人的小腿,所以要講究力道和技巧,人不能直著身體,要彎腰一些,兩腿叉開,和刀不在一條直線上,刀刃到了草根部,稍停一下,刃口偏向下,再砍割;草還不能就地亂扔,要放成一堆一堆,這樣比較好捆紮。

烏倫珠日格要比石頭利落一些,因為石頭右小腿的緣故,彎腰時間長了,右腿部就會酸痛,割了一段時間後,石頭總會兩手叉住腰杆伸直,向長空揚起,舒緩幾口氣,或來回使腰和屁股有節奏的轉幾圈。兩個人一天幾乎要割出一座小山來,割後還得捆紮好,一摞一摞地扛回去,還好沒有見秋雨的草不算重,若人實在累了,就讓馬和駱駝馱,這些忠實的牲畜一點不矯情,任勞任怨,不用人去照趕,隻要給馱上身,它們自己就尋路回去了。

營地裏的老漢們把割回來的草,錯落有序地堆放成一座座像糧倉模樣似的草庫。幾位體態臃腫的阿婆坐在氈包前,修剪一件件羊皮,一根鐵鉤繞著麻線在手裏來回穿動,旁邊還一口小巧剔骨的刀,眨眼間,散落的羊皮變成了馬甲套子,大小不一;還有幾位在翻弄夏日裏剪下的羊毛,搓揉後,十分均勻地攤擺在一大塊羊皮上,再澆淋上適量的羊奶,慢慢滾抱在一根直滑的木棍上,然後用繩子在棍中間打個活結眼,兩腿踩在棍子的兩端,兩隻手拽住繩子的一端,來回蹬拉。蹬拉一段時間,再放開來澆淋上羊奶,照原來的滾抱好,繼續由著老人的性子蹬拉,這樣的工序差不多要十幾天吧。時候到了,再打開來,看到的就不是羊毛,而是一塊羊毯子了。雖簡陋,又不好看,但實用的很,如果寒冬裏,有一件羊毯子,人不至於被凍死;小孩子們似乎沒了該有的頑皮了,都是力所能及地一個勁幹活,有的被安排給石頭夫妻送飯,有的安排在草地上照料馬匹和羊群,要是女孩子,也就像老阿婆們一樣縫縫補補,早上還的擠奶,打油酪。這個營地有十來人,沒有誰是閑著的。

晚上熱鬧非凡,大家坐在一起你推我擠,老人們給小孩講過去和如今的英雄故事,烏倫珠日格躺在石頭的懷裏,石頭和老人們時不時對碰下酒袋子,有的老漢興致來了,還要唱一唱悠久的草原牧歌。有的孩子太喜歡烏倫珠日格了,直到要睡覺的時分,還留在她氈包裏不肯離去。好幾次,石頭氈包裏睡滿了孩子,他取笑烏倫珠日格是孩子王。而早上整個營地都空消消的了,大家都在忙自個的事,甚至沒有功夫彼此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