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3 / 3)

三巨頭有今天的成就,看似風光無限,似乎從創業之初,三巨頭三人都是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其實不然,在三巨頭的擴張之路上,有過無數次失敗的收購案件,何方遠抽出時間將三巨頭失敗的收購案例一一研究了一遍,以便在以後和三巨頭打交道時,揚長避短,以備萬一有一天和三巨頭麵對麵談判時,可以做到從容不迫,胸有丘壑。

何方遠最先研究的是馬勻數次跌倒的經曆。

其一,初戰告捷先慶功,铩羽而歸。時間,1999年,起因,盲目追求高大上,將總部從杭州遷到下江,結局,從下江黯然收場,遷回杭州,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杭州一步。

1999年,芝麻開門剛起步,員工的辦公場所是馬勻在杭州的150平米的家。獲得第一筆大額融資後,馬勻開始飄飄然,將公司總部搬到美國,國內總部搬到下江。其後不久就發現水土不服,又重新遷回杭州。這是馬勻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事後分析,下江多是大型國企、外資企業,而芝麻開門服務對象多是中小企業。杭州聚集著大量製造外貿企業,這些企業對電商有實實在在的生存需求。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下江不是一個適合創業的城市,國內諸多新興產業的巨頭,都不是在下江誕生。

對了,下江也誕生過曾經的首富喬國界和曾經名震一時的興眾帝國,但現在的IT業,下江已經失去了發言權。

其二,盲目擴張,公司財政告急。時間,2001年到2003年,起因,財力增強導致節奏失去控製,結局,公司大幅裁員、減薪。

2000年,由於獲得了巨額融資,芝麻開門開始在海外瘋狂擴張,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在中國香港、美國、歐洲、韓國,需要大量市場推廣、廣告費用,每月開銷是天文數字,且沒有分文收入。2001年1月,曾經擁有3000萬資金的芝麻開門銀行賬戶餘額已經不足1000萬美元。

馬勻意識到了危機,很快,芝麻開門召開了芝麻開門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隨後不久,美國團隊從40人裁到3人,並且相繼關閉在香港、北京、下江辦事處。剩下的員工,薪資減半但期權加倍。三個月後,芝麻開門每月運營費從200萬美元,縮減到50萬美元,度過了危險期。

其三,盲目相信空降兵,時間,2001年,原因,在求才若渴的衝動下,盲目相信外人。結局,空降兵集體陣亡。

1999年,芝麻開門最初的18位創業者放棄北京高薪,跟著馬勻回杭州創業。兩年後的一次演講上,馬勻告訴他們,不要想著靠資曆任高職,“你們隻能做個連長、排長,團級以上幹部得另請高明。”然後,馬勻大規模引進職業經理人,一廂情願地認定職業經理人可以做出更大的業績。

事後總結馬勻承認,自己犯了錯誤。15年過去,還留在芝麻開門的幾名創業者,個個身居要位,而且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業績,而馬勻當時重金聘請的“空降兵”,早已集體陣亡。

實際上,馬勻所犯的錯誤,是每一個創始人都習慣性愛犯的錯誤,隻不過有人可以及時醒悟,犯過一次之後不會再犯,比如馬勻。所以芝麻開門今天可以名列三巨頭之一。但有人犯過之後,會一犯再犯,比如喬國界,興眾每年最吸引眼球的新聞就是又一個高管從興眾離職,幾年來,陸續有幾十名高管從興眾黯然收場。

其四,收購口碑網整合失敗,時間:2006年,原因,戰略失誤,結局,盲羊補牢,芝麻開門戰略投資美團。

2004年,芝麻開門前員工李國治出走,創辦口碑網。前幾年發展很快,用戶突破100萬。當時的芝麻開門,恰好進行架構調整,成立2B、2C事業群,馬勻希望把口碑網整合進來,壯大2C端力量。於是,2006年,馬勻找到李國治,問他:“是想讓口碑獨立上市呢,還是重新回到芝麻開門一起幹針對2C的事?”李國治有芝麻開門有感情,就毫不猶豫選擇後者。隨後,芝麻開門以600萬美元戰略投資口碑網。兩年後,口碑網被芝麻開門全資並購。

隨後的幾年,口碑網曾一度成為大眾點評最大競爭對手。2009年,芝麻開門升級戰略,口碑網被並入芝麻開門商城。原以為,芝麻開門商城能給口碑網導入足夠的流量,結果卻恰恰相反,口碑網與大眾點評、以及後來冒出來的美團的差距越來越大。原本有望成為業內第一的口碑網,就此被做死。

無奈之下,2011年芝麻開門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入股口碑的競爭對手——美團。這標誌著在芝麻開門的戰略中,口碑網已被邊緣化。事後,業內人士分析,如果當時口碑網能做起來,現在能省幾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