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出逃國君
厲王在位三十七年的時候,由於他倒行逆施,所以被他所稱為的國人趕出了西周的都城,他走投無路出奔到了彘,這時候的他已經是精疲力竭了,所以暫時就住在這兒,度過餘生吧。
再看一看國都的情況。厲王的王太子靜被藏在召公家裏,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以至於遭到這樣的災難。如果現在王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將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於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於免遭殺害。
在厲王出逃的時候,太子姬靜十九歲,所以說那時候的他還是很年輕的,召公和周公兩個人分別是召公姬奭和周公姬旦的五世孫,所以有他兩人來執政再合適不過了。況且,老國王還沒死呢,所以說迎立新君也不太現實。
關於共和行政,有兩種說法:一種為召穆公、周定公共治,另一種說法是共伯和當政。我認為第一種比較可信。
共伯是誰?《史記》沒有記載,但是其他的一些史料中記載的非常詳細。
《竹書紀年》則說厲王出奔,共伯和幹王位,史稱“共和行政”。同時很明確地說共伯和,就是共國的伯,名和。也就是說他是封於共國的諸侯,名叫做和。《世本》也說共伯幹政。
孔穎達的《史記正義》則認為共伯與和是兩個人,共伯是衛釐侯太子,而和是他的弟弟。和攻共伯,共伯入衛釐侯墓道而自殺,而和立為衛國國君,是為衛武公。也就是不承認共伯和的存在。
其實仔細想一想就能明白,周朝再怎麼墮落也絕對不會請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來主持政事,所以還是讓共伯和去死吧。
召穆公和周定公兩個人改公元前841年(厲王三十八年)為共和元年,也就在這一年中國有了真實的曆史紀年,也就從這裏開始,長達七百零一年的王號紀年法形成。
周王朝的統治自周穆王之後達到頂峰,而到了周厲王時期貴族階層就完全的墮落了,在周厲王被流放到彘這個地方去的時候,就代表著周朝應該改革了,如果再不改革,享樂主義就將使得這個國祚不滿二百年的王朝土崩瓦解。
其實要說共伯和執政是錯誤的,那也有不足之處,因為共伯和的手裏有一直很強的軍隊,就靠這個軍隊邊鎮壓邊安撫,國人才不敢再次暴動。厲王逃亡在彘後,這時,周朝東邊的諸侯衛武公帶兵趕到了鎬京。於是召公虎便出麵代表周厲王的舊臣請衛武公暫時代行執政,自己和另一個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後代)等組成奴隸主貴族會議輔政。因為衛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河南輝縣),因此又稱共伯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但是,隻說共伯和攝政,那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實際上共伯和執掌的是軍權,他沒有政治上的頭腦。但是他開創了十四年沒有大的起義的盛世,可是在十四年後,當一個消息從周厲王流放的地方傳來時,全國人民,上至召公,下至乞丐,都歡呼雀躍起來。這個消息就是,周厲王死了,終年六十四歲。
但畢竟這個國王還當過三十七年的國王,也可以算得上是正式的國君,他又是未來太子的父親,雖然他在位的三十七年什麼好事都沒有完成,壞事做了一大堆,但是也得給他上一個諡號,免得他再在夢裏把你叫走。
共伯和也是這麼辦的,他在執政十四年的時候聽到了周厲王的死訊,馬上跟召公和周公商量了一下,讓出權力,交給太子姬靜,把上諡號的任務交給這位而立之年的國王。
宣王中興
姬靜即位,也就是我們後來人所說到的周宣王。他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那個並死在流放地點的父王上諡號。如果上了美諡,人民放不過自己;如果上了惡諡,禮法放不過自己。兩難情形下,周宣王還是心係百姓,所以他選中了“殺戮無辜曰厲”這一條,他覺得人民是最偉大的,所以一刻也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
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周宣王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好的,比他那個隻會斂財的父親要好得多,上天卻在他的執政中期開了一個玩笑。周宣王在即位的前十年還算是可以守成的君主,但是自從十一年開始政治就走下坡路了。
其實周宣王時期的敗績主要是在征伐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第一戰便是和魯國交戰。其實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因為周國國王幹涉了魯國的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