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17年(周宣王十一年)春天,魯國國君魯武公和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愛公子戲,想要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周宣王的大夫樊仲甫(一名仲山甫)勸阻周宣王說,廢長立幼,不合舊製,周宣王不聽,執意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同年夏天,魯武公回國後去世,公子戲繼位,是為魯懿公。
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子括之子伯禦與魯人攻殺魯懿公,伯禦被立為魯君,史稱“魯廢公”。[8]
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討伐魯國,殺死魯廢公伯禦,周宣王詢問大臣魯國公子中誰能勝任魯國國君之位。樊穆仲說,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莊重恭敬,敬重老人,處事執法必定遵循前朝禮製。周宣王於是在夷宮(周宣王祖父周夷王的廟廷)立公子稱為魯國國君,是為魯孝公。經過此次事件之後,周天子聲望大減,諸侯多有違抗王命之舉。
由於這次幹涉的力度過大,導致周王朝的地位和實力大減,最終說明了周朝第十一代國君雖有抱負,但是周朝已經外強中幹了。
政治上的不成功,導致了軍事上的大失敗。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沒有成功。
前792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戰敗。
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陝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同年,周軍在千畝之戰大敗於薑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周宣王在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
大家想一想,一個國家的國王要靠一位諸侯國的將領幫助突圍,這明顯就代表了很大的衰落。
當一個國王不聽勸諫到了一定的地步,就代表著這個國家已經到了衰敗的時刻了,周宣王也就是這樣的一個晚年。
藉禮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儀式,耕種集體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勵集體耕作的作用。西周時期,原本屬於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變為天子、諸侯以及貴族私有,藉禮也成為在春耕、耨耘、收獲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周宣王在位時,不到千畝舉行藉禮,虢文公勸諫周宣王,宣王不聽。有觀點認為,井田製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認了既定事實,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
周宣王破壞了老祖宗的禮法,可是他卻沒有製定新的禮法,導致了前後銜接不上了。最後再舉一個例子,這一個例子代表了周宣王的腐敗透頂:
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後,想在太原普查人口來補充兵員、征調物資。仲山甫認為自古以來,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數量,因為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徒負責人口來往;司寇負責處決罪犯;司牧知曉職員數量;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廩負責人口遷出,人口數量天子通過詢問百官就可以知曉了,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來調查,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去刻意普查。周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在太原普查了人口。
當周宣王變成這樣的一個皇帝時,周朝就已經沒救了,軍事上的連連失利使得國土日漸緊縮,到了周宣王末期,周朝的敵對部落已經在鎬京周圍紮下了營寨,隻等著周朝的最後一顆火苗熄滅了。
我們對這個時期做一個完整的評價:周宣王繼位後,多次的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麵。但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周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宮湦繼位。關於周宣王的死因,許多著作記載為周宣王遊獵圃田(今河南省中牟西)時,杜伯的冤魂乘白馬白車,由司空錡護左,大臣祝護右。杜伯戴著紅帽子從道邊奔馳而來,執紅弓搭紅箭,一箭射中宣王心髒,周宣王脊梁折斷後倒伏在箭囊上而死。
那麼在周宣王在這四十六年之間,又幹了多少荒唐事呢?他的繼任者是有名的皇帝,他在曆史上的地位是怎麼樣的呢?
請看下講:滅國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