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二真正的貢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魯國陬邑人,他生活於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三代國王之間,為什麼我沒有寫到周靈王時期,是因為周靈王時期孔子隻不過是一個小屁孩子。
孔子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思想的人,雖然他沒當過什麼大官,但是他的政治思想卻享譽全世界。
①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係:在個體層麵主張“仁、義、禮、智、聖”之德性與德行;在社會層麵倡導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文明、和諧,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係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係。
教育思想:
①“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
②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③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④他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⑤要求學生對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美學思想: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如果說孔子在思想上麵的突出成績,莫過於提出了禮和仁的思想,那麼,禮和仁又是怎樣體現在他的腦海裏的呢?
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製,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製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製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製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願望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別看孔子是一個文學老頭,但是他的經濟學確實是可以打九十分的,這通過他的經濟思想就可以體現: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麵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隻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隻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裏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