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2 / 2)

一切懲罰,全部交由天地去執行,省了大家的口舌和力氣。

這整個就是一黑社會開香堂的套路,那裏有一點國家來往的意思。然而其無比可愛之處,正在於此。

其時建州之地,地少人稀,生產力極其落後,書不過一本滿譯本的《三國演義》,經濟文化科技別說和明朝相比,就是和朝鮮比,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旦天災地荒,就要去朝鮮搶掠、訛詐許多糧草牲畜,好做過冬的口糧,不然大家都得餓一冬天的肚子。而之所以不去明朝搶掠訛詐,乃是因為和明朝打仗不那麼容易,且一動就是一場大戰,無論輸贏,其耗費之用,也許更甚於掠獲之資,大大的不上算。因此東邊的朝鮮李朝便成了最好的搶劫對象。也因此朝鮮對滿清極為憤恨,一直將其視為野蠻人,明朝滅亡後很長一段時間,朝鮮國內還是奉明朝為父母之邦,為天朝正朔,而頗鄙視清朝,不承認它的宗主地位。就是到了現在,一些韓國的古裝片,象最近我看的一部《天軍》,裏邊一樣還是把滿人稱呼為“野蠻人”,這大約便是因那時被欺負狠了,至今念念不忘之故。

然而,建州雖因其之落後不免被人指為野蠻,但反過來看,也正是因此,其民風可稱淳樸,沒那麼多奸詐。看皇太極使的計策,前後兩次,用的乃是同一個,也不變變花樣,就這麼一個來自《三國演義》的計策:蔣幹盜書之計。一次為毛文龍歸降之心莫辨真假,於是遣明軍降人歸去,遺書袁崇煥以告之;一次就是北京城下縱歸被俘太監,致使袁崇煥入獄被殺。

又看他和蒙古等部落及外國往來,包括如後來和祖大壽第一次投降時的盟誓,誓文與先前一般無二,其誓曰:“如我對此歸降將士……,天地降譴,奪其紀算,使之夭折。……如能踐此盟,天地垂佑,壽命延長,世享太平。” 發過了誓,便是當真了,絕不食言,不然要短命的。這大約是他們最嚴重的誓言,舍此實不足表其莊重。

而皇太極發過的誓,在目前看來,也確實沒有違背過。反倒是如祖大壽等,卻是一點也不把這類誓言放在眼裏的。他在發完誓後,見皇太極要行跪禮,皇太極不讓,堅持行抱身之禮,且最後兩人攜手,同時進入大帳,沒有先後之分。一轉眼,祖大壽便以勸降錦州明軍為名,脫出後金,入錦州領明軍繼續與皇大極大戰,這一戰又是十餘年,全不把誓言放在眼裏。觀諸他事,皇太極此人其實是一極敏感細膩的人,此點可留待以後再細細說之。隻是因此推斷,於祖大壽此事上,他心裏大約是會覺得極委屈的。

建州初起之時,資源匱乏,禮儀也簡陋,遠沒後來入關後那麼煩瑣可惡,更無法想象會有文字獄此等事情發生。可見富足也未必便是什麼好事,當時的建州風情,於我看來,極是可愛,真實而鮮活。

皇太極在與劉大等人盟誓完畢後,給劉大雕鞍馬匹一,貂皮端罩一,兩名千總貂皮端罩各一,四名跟班每人三兩銀子。歸去時送他們到河岸,殺了一隻羊,開酒一瓶,檔案內還特意於此後注了一筆曰:“並有瓜類。”

八月初八日,又送劉興治另一批使者出境,皇太極發了一道上諭,這道上諭的全部內容為:“途中殺豬及雞,供彼食之,將所殺數目開列清單帶回。”

為之大笑,真真可愛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