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杜鵑花開(1 / 2)

5、杜鵑花開

(內容提要: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湔江堰市龍池建成一座亞洲最大的,以杜鵑花為主的植物園。筆者有幸和該園的創始人交往過!其中的過程有有感人肺腑之處,故將這篇文章附錄於下。這應該是小說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作者的自身感受,但願能為讀者增加些情趣。)

現時的人們在任何一台聯網的計算機上,都可以點擊到華西亞高山植物園的資料。上麵介紹說簡稱華西園,創建於1986年在四川省湔江堰市的龍池。有珍稀植物600多種,其中杜鵑花300多種,4萬多株。目前占地100公頃以上,是我國杜鵑花麵積最大的研究基地。也是引種幅度最大的植物園,保存植物種類最多,門類最全的新型植物園。培育杜鵑苗木20萬株以上,杜鵑種類和園區麵積,均雄據亞洲之榜首。有一則報刊消息還說,英國某植物園要用多少萬英榜,購買園內的一株杜鵑花樹而沒有成功……。

這一切都和華西園的創始人,陳明洪教授緊緊相連。屈指一算20多年了,我和陳明洪雖然有些見麵,但印象最深的是三次。

第一次見到陳明洪教授是1986年夏季,那時候我在湔江堰市前稱,湔縣委宣傳部做秘書工作。這天縣委遲書記要我陪他,去見一位自稱是北京來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的人。

“副研究員個什麼職稱?”遲書記問我。

“相當於大學的副教授,是個高級職稱。”我回答說。

“這個人在成都省上、市上都活動過了,托很多人代口信說是要見我。見就見嘛看他想些什麼?有啥子要求?”遲書記說。

就在市委機關陸海苑會議室,我第一次見到了陳明洪。他50多歲、身材略高、麵容清瘦、穿戴極其普通。陳的眼睛很有神顯得極富內涵,應該是個十分精幹、又肯幹、能幹的人。陳向遲書記自我介紹,說他是四川成都人。曾在湔縣中學讀過書,算得上半個湔縣人。60年代初期畢業於四川大學植物係,此後一直在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他受命籌建華西高山植物園!為國家保存和繁育,珍稀植物的品種和基因。為此他在近幾年來的時間中,走遍了祖國的大西南。雲、貴、川、藏,許多地方還是徒步去的。現在他終於選中了龍池這個地方,他要在龍池辦植物園。

陳明洪還介紹他對龍池的考察,說那裏有2萬多畝次生林和人工林。有各種植物2000多種,包括了橫斷山脈各種植被類型。幾千公頃山地麵積,有可以辦植物園的自然環境。陳還解釋說據調查,龍池的人工林是解放後栽種的,次生林就是砍伐後再生的林木。據《四川林業誌》龍池森林的砍伐,應在30年代末期,也就是抗日戰爭的時候。木材商人幾年間一共,在龍池砍伐100多萬立方米的木材。這些木材順龍溪河到岷江水運成都,有的從岷江到長江再水運重慶等地。

……。

1986年湔縣正在開發清城後山,那裏有一棵杜鵑王據說是全國之冠!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是大樹了,詩人陸遊曾讚揚它“十丈華蓋似錦繡,人間曹魏敢爭春。”為了驗證他的真假,趁他和遲書記談話的空隙,我插話問他知不知道?清城後山的那棵杜鵑王?陳回答說知道,他還爬上那片岩去丈量過。胸徑是87公分(0.87米),樹冠半徑8米、高27米比雲南那棵小一些。雲南大理那棵胸徑是127公分(1.27米)、冠徑半徑10米、高30米!清城後山那棵隻能算亞軍,名列全國第二兩棵樹他都去看過。

陳明洪直截了當地說,他現在可以動用的資金有10多萬元,籌建植物園錢肯定不夠。但關鍵是要啟動,動起來後各方麵都要支持,如果國家中發委立了項錢就不成問題。他準備為這件事一直幹下去!如果他幹不成就叫他女兒,正在大學讀植物係三年級的學生,今後接著幹直到完成為止。他還介紹說國外現在很關注中國的植物基因!我們籌建植物園就是集存植物基因、繁衍植物品種,避免流失為外人所用。

講到這裏他不無感歎地說,他已經50多歲高級職稱也有了。完全可以過寫點文章,帶些研究生的生活。他工作的地方北京中國植物研究所,那裏環境好住房條件不錯。成都也有家能夠象候鳥一樣,南北兩邊飛來跑去,舒舒服服地過好晚年。但那種生活對他來說沒有意思!他要在有生之年,幹成一件實實在在的大事,把華西高山植物園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