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雷鋒紀念館(下)(2 / 3)

對方一個人外地抱來幾十萬元,接管了棕器社的權力。包括5畝多土地。和10多萬元的存款。匠人最初還有恃無恐!幾十年他們都是吵吵鬧鬧中渡過的。所有的黨支部書記、社長都曾經被鬧得下不了台,大不了他們再吵再鬧。但是這位兼並他們的私人,馬上給每個匠人辦了到此止步的社保,發少許遣散費了事。廠區5畝多地的麵積價值不菲,私人老板在上麵搞旅館。2008年後修建快鐵時隻從地下經過,私人老板即得人民幣千萬元以上!

當年企業改革共有三種形式:私人兼並、買斷工齡、股份製。實踐證明股份製對單位幹部職工有利,後來上麵也大力提倡。隻是棕器社沒有等到這一天!再說吵鬧慣了的大堆人群,想搞股份製也艱難,好多單位上麵讓其搞也幹不成。棕器社被遣散的匠人們鬧不起來,他們找了些法律依據,幾十個人湊分子錢1萬多元,打官司希望要回自己的,以土地為主的財產?!相關部門還免費給他們聘請了律師。但是他們的舉動,遭到私人兼並者的無情嘲笑。對方揚言自己可以出30萬元,請成都最有名的律師,應付這場所謂的官司。果然在對方律師引經據典,一番有理有據的辯解之後。地方法院以政府行為不予立案為由,結束這場可能的訴訟。

20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被私人兼並實際上破產,還被巧取豪奪的棕器匠人們(主要是第二代子女)一幅慘境。他們家裏隻有一些祖上傳下來的家俱,床頭隻有一、兩床被子,然後是一台彩色電視機。但是他們人人都有,祖上傳下來的勤奮和吃苦耐勞。多數匠人們自己幹,筆者的妹妹也在其中。她自己從事窗簾布的加工、營銷、安裝等,不但在湔江堰市幹,還前出到彭州市等地做。2000年以後她有兩套房子、一間40多平方米的鋪麵、一輛10來萬的私家車。遠遠強過當公務員的哥哥,比起棕器社上班,生活更是天壤之別!小平同誌多次講過,中國不改革死路一條!農村、城市都一樣,改革就是讓人們放開手腳去幹,不是等待上麵給予。雖然改革付出相應的代價,如棕器匠人們失去自己的廠區土地,但是改革仍然非常必要。

不過當時棕器的幹部職工,能夠頂住私人兼並;後來土地等資產市場化以後,他們的景況會更好一些。湔江堰市有家白果崗電站,有幾百職工,當時也有人想兼並他們。但是幹部職工們頂住了!2010年市場化之後,職工們人平分錢100萬以上!如果說棕器社的人能夠堅持到這時,5畝多地出讓後,人均也能分得十萬元以上。

……。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方式。其值在0和1之間。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反之則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世界公認的最佳值為0.3~0.4之間,這樣經濟能夠正常運轉,社會也趨於安靜合理。網絡載: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基尼係數為0.16(是絕對平均主義造成的)。

這時候一方麵:地主被土地改革打垮,資本家被“一化三改”變為職工。農民先是被糧食“統購統銷”鎖定,後被農業合作化圈住成為社員。手工業匠人被城鎮合作化,改造為純粹掙微薄工資的工人。幹部被反“特殊化”壓製到,僅僅能夠維持起碼生活。得到國家照顧的社會階層,可能隻有軍隊幹部,和國營大中型企業工人。上世紀60年代,筆者認識的某軍人,剛剛提升為排級幹部。上門說對象的就7~8個之多,而且那些姑娘一個比一個漂亮!

1974年我在湔縣縣委做打字員的時候,一個縣醫藥公司的姑娘,曾將我和另外一個國營寧江廠的工人做比較。她要二選一在我們兩個中間,選擇一個做自己的丈夫。這年我23歲,那個工人30多歲;我這時工資32.50元此外無任何補貼,那人工資35元、加上勞保補助共45元。再加上糧食定量上的差距,最終結果是姑娘選中那個工人!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統購統銷國家設立糧食局,興建了大量倉儲和糧食加工設施。就一個縣來說幾十萬人的糧食供應,決不是簡單一回事。馬克思在創造自己的經濟學時,曾經將倉儲、運輸、裝卸等,列為必需的無效勞動。說它必須是因為,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少不了。說它無效是因為這種勞動,隻能物化在成品中,但決不能增加使用價值。縣級領導機關糧食、農業是兩個重要的局,前者管理糧食、後者生產糧食。就開支成本而言,糧食局的人員、場地、經費總開支,遠遠大於農業局。就整個社會而言,這增加多少無效勞動;無效財政支出,和無效的人員管理。改革開放後僅就筆者看到的,在湔江堰市每個鄉鎮都有、市上也有,合計能儲存幾億斤糧食的,大量倉儲設施基本上空閑了。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整個社會的糧食供應,反倒比過去更好、更方便,更有質量保障。這時候的市場監督部門,如工商、質檢、計量等單位的責任很重大。 現在的良好局麵,也是我們以一貫之探索中得來的,事前不可能有誰能夠教會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