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繼續工作(下)(2 / 3)

目前上麵領導已經發話:欲望要裝進道德的籠子,權力要裝進製度的籠子。根據中共黨章: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現實是要做到這些,得在憲法的框架下,遵守法律法規完善黨的紀律。通過自覺和紀律、法律兩個方麵,將權力約束在前麵說的籠子之內。2014年12月16日,據新華社消息,習總書記近日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清城山丈人觀附近1公裏範圍內的山上,還有玉清宮、圓明宮兩座道家廟宇,再往上幾裏路即是大家都熟悉的上清宮。其中玉清宮裏有民國年間,於右任先生親筆提寫的牌匾。還有抗戰期間1938年國民黨方麵,幾個任過軍長人物題寫的字或詩詞。他們是但懋辛、陳銘樞、鄧錫侯、賴心輝等人。其中:江灌西川平兩派,嶺回北鬥奠三分;欲挽雕弓賴奇數,山南虎笑故將軍;蜀中弟子方新銳,東下貔貅怒發衝。等等這些詩句很有喻意,讓現代人流連忘返。宮觀前的山坡上,有一片稍為平坦的茶地。當地人說這是臨解放時,國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為了給蔣介石修行宮平整出來的土地。圓明宮比玉清宮大一些,為中國道家36宮觀之一。廟宇的的殿堂上有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話語。

早在1968年初,所謂李春成母親墳、或將軍墓附近。曾經有一座王姓老人夫婦倆,正在修建的合葬墓。這戶人家因為堅決不加入生產隊,在湔江堰市的前稱湔縣名氣很大。筆者這年17歲還沒有上山下鄉,十年期間也無事可幹。初夏5月之際邀約了兩三個夥伴,爬上這座山去參觀過。王姓夫婦倆時年70多歲,為行將就木的老人,都是這山上的農民。他們沒有親生兒女,隻有住在山下的侄兒男女。據說他們要為正在修建的墓,花費人民幣千元以上!在工人幾十元一個月,農民全年還不到100元的時候,這1000元錢可是天文學。

這天上午我們在山上看到,正在修建的墓為石頭墩子扣蓋,比一般的土墓稍大。墓門開著裏外都正在施工,有幾個農民石匠在這裏幹活。四周有幾畝玉米苗子長得很好的山地,山頭崖畔樹林茂盛。已經有知了在林間鳴叫,有紅嘴白頭黃爪黑羽毛的富貴白頭鳥,在山頭樹梢翻飛。王姓老人家的幾間木架木板瓦房,也在距離所建墳墓不遠的附近。與眾不同的是這家人的房門,開在房架的旁邊,即人們說的穿枋當頭上。交談中我們得知,王姓人家真的還是單幹戶!1955年農業合作化,1964年四清運動,他們都堅持不入社。自解放初土地改革,分到這片山地起,就一直是自己家庭單幹。好在這裏距離山民稍為集中區較遠,相關領導也隻好讓他們這樣。

因為單幹的原因,王姓人家的莊稼種得很好,山林也生長茂密。喂的豬、羊、雞、鴨、鵝等家禽家畜,更是爭氣來錢。所以10多年下來,他們積攢了不小的家務,能拿出千元以上為自己準備後事。石頭墩子扣蓋的墳墓裏,有兩個棺床的位置。這兩位老先後離世,將由自己的侄兒男女送進去掩埋,之後土地由生產隊收回。其餘全部家產,主要是幾間木頭小青瓦的房屋、家俱、用具等,都由侄女兒男女繼承。

中共1955年開始搞合作化,就農村而言搞過公社核算、大隊核算、生產隊核算等。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即農村六十條,確定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此後長期存在三級所有兩級空,即公社、大隊是空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上麵曾大力提倡發展鄉鎮企業。20世紀七十年代中,湔縣即成立鄉鎮企業局,專司發展鄉鎮企業。我在縣委辦打字室工作,打印文件時曾見到澤東的話語,說鄉鎮企業是我們事業的希望所在。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政策,也是大力提倡發展鄉鎮企業。湔江堰市建時各鄉鎮出現,累計數量達百家以上的鄉鎮企業。有的鄉鎮企業甚至由鄉財政擔保!但是後來這些企業基本破產。我一個姓李的初中同學,改革開放後經商賣煤炭幹得很不錯。虹口鄉一家企業在他那裏買煤,由於輕信對方有鄉財政擔保。他賒銷給這家鄉鎮企業10萬多元的煤炭!不久對方破產無法償還。李同學狀告無門,律師解釋說:因為一是對方企業已經破產,法律控告的主體不存在。二鄉財政擔保很籠統,並不針對這筆10萬多元的債務擔保,法院受理無法律依據。由於鄉鎮企業名聲不好,湔江堰市曾有人稱之為共和國的麼兒,任其八方欠債胡作非為破產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