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3章 聖言(1 / 1)

薑夢桃一口氣連發數問。王翰軒一時情怯,自弱的向後退身,嗔目結舌,一時不能反駁。

好利害的一張利口呀。先生微笑。景堯想笑,卻不敢笑。

見王翰軒失利。王翰澤主動強辯道,“剛才不是說了嗎?《詩經》中是分了等的。你剛才的那個《桃夭》不能算的。”

“那好。敢問三少爺,何為‘經’?”薑夢桃收回目光,將它投向王翰澤。王翰澤沒有的防薑夢桃突然將矛頭指向自己,心中‘格登’一下,但很快就平複了,隻有他自己知道,表麵上看不出來。“經,就是經典的意思。這個誰不知道?”

薑夢桃的笑非常的甜美,溫婉如花。可是,現在它在王家兩兄弟的眼裏不亞於魔鬼的微笑,仿佛薑夢桃隻要一笑,背後就暗藏著殺機。

“當然。經,即經典。即為經典就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詩經》之所以高於後詩稱為‘經’,就是說明無論當時,還是後人皆把它當作不可超越的典範。學習之,模仿之,崇敬之。《桃夭》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所謂‘國風’,其實就是對當時國內民情的記錄、總結和調研。相傳,周天子曾設打詩官,專門收集天下詩文。每年春天,他們便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百姓歡樂疾苦的文字,整理後交給太師譜成曲子,再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所以,《詩經》中的文字不僅是欣賞之文,還是治國的良文。”薑夢桃越說越快,越說越激昂。“那麼,請問三少爺,這樣的文字與那些為了祝禱而矯揉造作的虛詞相比,焉能不是好文?即是好文,安能不入廟堂,安能不是雅文?”

薑夢桃此時已經忘記了自己正在考試,胸中有話,不吐不快。“孔子,乃聖人也。他就曾經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溫柔敦厚,詩教也”。又說”不學詩,無以言“。這些都是聖人之說,難道不是良言嗎?不僅如此,他還常常以《詩經》中的文字來教導自己的弟子,曾經這樣評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對於《詩經》,不僅孔聖人如此推寵,孟夫子也曾發言論詩,謂曰“說詩者不以問害辭,不以辭害誌,以意逆誌,是為得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兩位聖人對《詩經》都是如此的看重,難道聖人就不怕汙了自己的耳朵?難道聖人以此為經教學弟子就不怕汙了天下讀書人的耳朵?”

薑夢桃的一席話,說的王家兩兄弟麵紅耳赤,完全對答不出。旁邊,景堯也震驚了,怔怔的注視著薑夢桃,覺得自己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眼前的這個小丫頭了。先生不語,手打折扇,也在細細的品味著薑夢桃剛才所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