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5章 史誌(1 / 1)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

天下之樂,無非耕者有其田,漁者有其舟,獵者得其山,居者有其屋,……令百姓可以各得其所,才是幫助他們擺脫饑餓和貧困的最好辦法。比一日施舍一飯,其仍食不裹腹,對於他們來講要來的有尊嚴,來的更幸福。

薑夢桃沉思,暗暗的在心裏對自己說,一定要學,一定要向太師學會治世之道。一方得治,惠及一方,天下得治,惠及天下。一人勢微,且有一人。聯合眾人,則恩惠廣澤。

博古則通今,治世先要通史,凡事以史為鑒,創曆史之先河,才能厚積而勃發。

原先,薑夢桃心中,一直認為所謂‘史’隻有像《史記》、《通鑒》之類大家之作,方可稱為‘史’。所列者理所應當是國家大事,名人壯舉。無論,事、人、物,不大不優,則不可以記錄在案。

然而,太師認為應當重視的史料卻不是這些,而是州、府、縣專設的編纂整理記錄的地方諸事,稱為‘地方誌’。

在‘地方誌’中,所列的內容簡直五花八門。既有當地的大事,又有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太師認為,治理地方,當了解地方。通讀地方誌,既能清楚的了解當地的曆史沿革、地理地貌、政治經濟,又能知道當地過往的氣候變化、資源物產、風俗方言、古跡特產、水利交通、軍事名人……看似平常,卻無所不有,無所不包。

太師以為地方誌,乃‘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勳、旌賢能’之重要文獻,所以地方官主一方事必先通讀地方誌。

一、借鑒經驗,以前人功過為鏡,可用可免。

二、施仁教,興民風,教化地方。

三、知天時,曉地理,因地製宜。

四、重農事,興水利,達交通,聚商股,才能百業俱興。

…………

薑夢桃聽的如醉如癡,覺得很受啟發。景堯不解,治世不就是要為國家幹一些大事嗎?地方官的事務主要不應該是施政,執行國家法製嗎?為何落到地方,實際操作起來,居然如此的婆婆媽媽,這與他以前所想的完全不同。景堯聽了,內心不免有些失望,精神也黯淡了。

太師見狀,笑說,“那你以為如何?一方事務,其實就如管家。地方官好比你的外婆,必須想方設法的處理好家裏各種事務,讓家裏的人都能吃好飯,相互之間和平相處。這就是齊家了。治理地方也是如此。”

景堯嘟了嘴,不說話,心裏是老大的不服。他讀書,為官,可不是想要如此家長裏短的日子,要幹就幹大的,要過就過那些驚心動魄的日子。太平凡了,終歸無味。

薑夢桃與他不同,聽的非常認真,不懂就問。太師也是傾盡所能以答。一老一少,一問一答,兩人十分的和諧。

景堯漸漸被拋在一邊,受了冷落,看他們說的熱鬧,心中有些妒忌。他望著薑夢桃的背影,那茲茲以求,恨不能一日學全的樣子,加上太師悉心教導,恨不能傾囊相授的態度,心裏翻酸倒醋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