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千古誰識沛豐邑19(1 / 2)

從《高祖本紀》中淺析劉邦與豐縣的“複雜”關係

魏海波

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一首叫做《豐沛懷古》(村人按,此題為後人改,原題:《沛歌》。)的詩寫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豐沛間(此亦訛篡,原句為“不出徐濟間”)”。這首詩提到了秦朝末年,豐沛子弟在劉邦的帶領下縱橫天下,最後建立漢朝,豐沛子弟也都(村人按,應是一部分人)成了“王侯與將相”。“豐沛”就是今天的豐縣與沛縣,兩縣相鄰而居,均隸屬於江蘇省徐州市。

作為中國曆史的上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以及其事跡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作為劉邦的發跡地的豐縣與沛縣甚至偶爾還會出現有關劉邦籍貫的爭論(村人按,沛縣與劉邦的真正家鄉豐縣爭劉邦,也怨不得沛縣人,始作俑者是東漢應劭,唐代的顏師古跟風,一個曆史上很明了的豐縣,被他們注釋成了鄉,沛縣人其實知道劉邦不是沛縣人,但是也樂觀其錯。)。關於這個問題,《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這句話裏既出現了“豐”也出現了“沛”,也難怪兩縣會有爭論。對於這句話,我們應該回到秦朝的行政區劃去考慮。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村人按,此數字學術界至今還未定論。),雖然這三十六郡的名稱有些爭論,但基本可以確定現在的豐縣和沛縣均屬於泗水郡管轄(村人按,今天學術界對泗水郡這個錯誤的名稱也已更改,應為四川郡,郡治在秦時的相縣。)。《史記》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劉氏隨魏徙大梁,移在豐,居中陽裏。”“漢改泗水為沛郡,治相城,故注以沛為小沛也。”查《漢書·高帝紀》:師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沛”為縣,而“豐”為其下屬的“邑”。對於《史記》中的那句話翻譯成今天的話應該為“高祖,沛縣豐鄉中陽村人”(村人按,根據出土秦封泥和漢簡,上述對沛豐邑的注解都是錯誤的,作者亦按持說,今之學者對唐代顏師古錯誤注疏的盲從可見一斑。豐縣單獨成縣於戰國末的魏國,與沛縣毫無隸屬關係。),今天,豐縣已經單獨成縣,所以劉邦的籍貫是豐縣無疑(村人按,此為中肯之說。)。

對於這個問題,還可以從《高祖本紀》的其他章句中找到佐證:“(高帝十年)七月,太上皇崩櫟陽宮。楚王、梁王皆來送葬。赦櫟陽囚。更命酈邑曰新豐。”這裏出現了一個“新豐”,《史記。正義》引用《括地誌》的解釋為:“新豐故城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四裏,漢新豐宮也。太上皇時淒愴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不樂。高祖乃作新豐,徙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這個新豐其實就是豐縣的翻版,民間甚至有“雞犬識新豐”傳說,即新豐的街巷布局和豐縣無二,遷居於此的豐縣鄉親,看到新城和家鄉一模一樣,連雞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門戶。傳說雖有待考證,但劉邦為取悅老父,在都城附近重建家鄉是有記載的,而且是仿照的豐縣的街巷,後來更是更名為“新豐”,這也說明,不論是劉太公還是劉邦,他們心中的家鄉隻有“豐邑”。

那又如何解釋如果劉邦不是沛縣人,那他為什麼號稱“沛公”呢?除了因為劉邦起兵於沛,就號稱“沛公”,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其實古人以某地名自稱,並不代表他就是那個地方的人。如劉備被人稱為“劉豫州”,是因為他曾做過豫州刺史,並不是因為他是豫州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邦沒有自稱“豐公”的膽子,因為這個“豐公”稱號已經被他人搶注了,而這個人就是他的祖父。

《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漢帝本係…。。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通過《高祖本紀》我們還能看出,劉邦起義後其實是以豐縣為根據地的,如“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所以,劉邦不僅出生、成長於豐縣,其起義早期的活動也是以豐縣為中心的(村人按,殊為真知灼見。)。

誠然,劉邦在沛縣出任亭長,和沛縣的父老交往甚密,沛子弟也跟隨他南征北戰,劉邦也把沛縣作為自己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豐生沛養”也成為千古佳話,這並不能作為認定劉邦籍貫是沛縣的依據。但是出現了一個問題,直到今天,作為劉邦真正家鄉的豐縣似乎名頭上並不如沛縣響亮。比如劉邦返鄉高唱《大風歌》是在沛縣,而不是豐縣。這其中除了劉邦沒起以前曾在沛縣工作過(“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除了其起兵於沛(村人按,前說為豐縣,複又此說,矛盾,劉邦起兵豐而非沛。),而且自號“沛公”,有沒有豐縣的因素?答案是當然有。

事情發生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據《高祖本紀》記載:“秦泗川監平將兵圍豐。”劉邦“出與戰,破之。命雍齒守豐,引兵之薛。”然而之後不久,雍齒“即反為魏守豐。沛公引兵攻豐,不能取。沛公病,還之沛。沛公怨雍齒與豐子弟叛之。”事情就出在這裏,豐縣子弟“叛”劉邦降魏,這件事對劉邦造成了很大打擊,想想也可以理解,這就相當於一個人幹事業,家裏人非但不支持,還在背後放槍,也難怪劉邦會因為這件事“病”。從此以後,劉邦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他的“怨”也一直綿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