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千古誰識沛豐邑19(2 / 2)

2009年1月,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發現漢代紀念高祖劉邦的邀帝城,引起國內外關注。豐縣論壇,也在其名勝古跡一欄中對邀帝城做過介紹,文中是這樣說的:邀帝城在今豐縣宋樓鎮境內,離縣城十五裏。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劉邦親率大軍平叛…。。英布敗走,劉邦命隨將追擊,自己則還視故鄉。於沛宮設宴,召故人、父老、子弟同筵飲酒,唱大風歌,道思鄉情,歡聚十餘日。劉邦欲去,父老相送至邑西數十裏,達豐縣之邊境,複再邀之留歇。於是,張帷帳,獻牛酒,暢飲三日。臨行,受父老懇請,賜豐比沛為湯沐邑。慨然而言曰:“豐者,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劉邦去後,鄉人遂在此地築城,稱為邀帝城。

僅看這段文字,我們感受到的隻有劉邦對豐縣的拳拳愛心。可是對比《高祖本紀》,卻能發現不一樣的敘述。當時劉邦確實說了“豐者,吾所生長,極不忘耳”,但是到這裏話隻說了一半,上文隱去了劉邦說的下半句以及很多細節:高祖還歸,過沛,留。…。。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留高祖。高祖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複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複,豐未複,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複豐,比沛。

《高祖本紀》中,劉邦提及了豐縣父老背叛他的往事,還特別申明不會給豐縣免除賦役的待遇(村人按,未見此記載。),而沛縣父老為“豐”請命(沛父兄固請),才使豐縣得以像沛縣那樣成為“湯沐邑”,世代免除賦役。今天,我們沒有辦法得悉“湯沐邑”的執行情況,但“沛父兄”為“豐”“固請”來的皇恩澤被,是不該忘淡的,看來“有豐就有沛,豐沛是一家”的說法經得起考驗。另外,“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複留止,張飲三日”。從中可以看出這件事明明發生在沛縣的“邑西”(村人按,是豐縣的西南,是經得住考證的。沛籍學者大多不承認秦代沛是邑。),卻被說成了“父老相送至邑西數十裏,達豐縣之邊境,複再邀之留歇”,經過這樣的修改,豐縣也成了高祖返鄉的一站。不知道那篇介紹文字曲解、增刪《史記》的目的是什麼,但從史書中依然可以清楚的看出,雖然隔了那麼多年,劉邦對豐縣的“怨”一直沒有變淡。那是不是可以認為劉邦極端厭惡豐縣,巴不得除之而後快呢?其實也不能這麼說。

通過《高祖本紀》我們能看出,劉邦是個屠城愛好者,那裏麵記載了他屢次屠城的“光榮事跡”,如“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南攻潁陽,屠之”…。。再對比豐縣,劉邦雖然“怨”,而且屢次攻打豐縣不能攻下(沛公引兵攻豐,不能取),當時的劉邦一定恨豐縣(村人按,非是恨豐縣,而是恨沛縣人雍齒的無情無義。當時他的親隨‘豐子弟’跟隨他去打沛邑了,雍齒的手下多是沛縣人。)恨得牙疼,但最後攻下豐縣,卻並沒有他“屠豐”的記錄。就算劉邦咬著牙說他不會免除豐縣的賦役(村人按,未見到劉邦咬牙說不免除豐縣的賦役,倒是文獻很確鑿的記載,有漢一代,豐縣都是免除賦稅的,恰恰沛縣在西漢有好幾次沒有免賦稅。),但他最後還是妥協了,也發出了“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的感慨。從中不難體會一個“遊子”對家鄉的複雜心態,用“又愛又怨”來形容劉邦對豐縣的感情可能會比較貼切吧。(村人按,這種情緒,是司馬遷強加給劉邦的,劉邦生前有知,相信對待司馬遷的,不僅僅是宮刑。)

【公】翰林院庶吉士(654700381)12:58:29

這個村人事誰啊?好狠啊

【侯】泗水亭(97462485)12:59:31

是四牛吧

【男】(り藍晨幕下得白熒丶(670649293)13:00:32

學考古

【公】翰林院庶吉士(654700381)13:02:25

@犇牛村人是你嗎?

評價下,看似你的風格?

@犇牛

【侯】泗水亭(97462485)13:05:10

要麼是四牛的朋友

【侯】犇牛(442110618)13:08:26

不是,肯定文章寫在我前麵,我是去掉二三月寫的。

【公】翰林院庶吉士(654700381)13:08:50

有你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