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誰識戰垓下
菜九段供稿
題記:本文是《〈淮陰侯列傳〉考察報告》的一個成果。菜九考察韓信參加楚漢最終決戰始末發現,韓信並非像曆史記載的那樣是在拿到漢王的某種承諾之後才參戰的,從而對整個決戰過程就有了新的理解。這個解析過程經過整理又完全可以獨立成篇,看看能否對現有曆史認知有所校正。
千古誰識戰垓下細目
1.從未得到認真解讀的楚漢和約
2.和約的操作難度,就是劉邦陰謀的空間
3.劉邦從來沒有打算遵守和約
4.漢軍固陵大敗或純屬子虛烏有
5.根本不能成立的張良計
6.楚漢最後的決戰是在陳下而非垓下
7.還原楚漢最後一戰
附:楚漢決戰史料彙集
但凡菜九說到千古誰識某某某,所論都會與現有的通行認知有不小的出入,並以為自己取得了遠勝往昔的突破。如今要對垓下之戰千古誰識了,多半也是這樣的套路。垓下之戰,名垂千古,如今菜九要千古誰識,不認可現行記憶模式,看來菜九又要闖紕漏了。難道被高度關注兩千多年的垓下之戰真能另有他解?那麼十麵埋伏、四麵楚歌、霸王別姬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是不是也要推翻?真不知這個千古誰識還能識出什麼新花樣來?整個想找抽的節奏啊。不過呢,找抽還是不找抽,關鍵是要看菜九的功課如何。往常菜九的結論要經過囉囉嗦嗦的推導才能得出,為節約讀者時間,先把結論說了。雖然千百年來人們公認在垓下這個地方發生了成為楚漢相爭這場大戲落幕的楚漢大決戰,但菜九以為,那場決戰不是發生在垓下,項羽生前垓下無戰,項羽死後垓下發生了漢軍對殘餘楚軍的屠殺。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容我慢慢道來。
1.從未得到認真解讀的楚漢和約
欲知垓下之戰,首先要弄清楚楚漢和約。楚漢和約看似簡單明了,實則語焉不詳,裏麵隱含的秘密,菜九孤陋寡聞,一直沒有看到有人給出合適的解析,所以不避煩難,腆著臉來解讀一番。
劉項二本紀記載,楚漢和約的內容是劃鴻溝為界,雙方罷戰;還記載了締約之後兩軍皆呼萬歲,表明兩軍皆有罷兵的意願。根據日後兩軍的動向,菜九以為,至少後麵這個兩軍皆呼萬歲可能記載有誤。
《項羽本紀》稱: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複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複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饑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高祖本紀》稱: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乃歸而別去。
仔細推敲二本紀,項本紀詳細,劉本紀粗略,兩相比較,不難看出其中的貓膩。二本紀從字麵上看,是項羽提出的和約,但“項王許之”的字眼又提示此約應該是漢方麵提出的,而為楚方接受。為什麼會記錄成這個樣子,到底真相如何?曆史沒有提供線索,隻能靠推測求索。估計當時的情況可能是,有約和意願的楚漢雙方先達成約和的共識,然後走約和的程序,由漢提供了和約的內容後,為項羽所接受。
為什麼楚漢雙方會在這個時間點上都有約和意願呢?在締約的當時,漢對楚已經取得壓倒性優勢,並對楚軍形成了戰略包抄之勢;楚軍隻在滎陽一線對漢保持優勢,因為龍且覆滅,楚的戰爭儲備能力耗竭殆盡,楚之後方大片國土包括國都彭城都基本淪陷於漢,所以約和的需求強烈。漢的優勢是全局性的,楚僅在滎陽一個點上占據些微優勢,估計還是兵力上的優勢,而楚的這種優勢會隨著漢軍向滎陽彙集而蕩然無存。那麼,漢在軍事上已取得絕對優勢、勝利指日可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與楚約和、並且還是由漢提出約和的內容呢?那是因為劉太公等漢王家眷在楚軍中,劉邦投鼠忌器,所以要在決戰前把劉太公等家眷先救出來。楚這一方麵情況就糟糕多了,沒有戰略後方了,是其最終失敗指日可待,此時此刻漢王家眷就成了楚手中唯一的籌碼。從情理上看,楚比漢更需要和約,但楚不方便先提出和約。漢瞅見楚的這一弱點,就率先發起締約的行動。項本紀記錄了漢解救家眷的努力過程。雖然沒有指出是漢先提出約和的,但漢如果不提出約和,而且和約一定要對楚有利,項羽又怎麼會釋放漢王家眷?所以,漢王先派陸賈去沒有說動項羽,後來派侯公去才說動項羽。這表明漢王一定提出了以釋放人質作為締約的交換條件,這一條件應該是大大有利於楚的,否則楚方就不會接受。所以,和約的內容就是我們後人看到的樣式:以鴻溝為界劃分楚漢勢力範圍——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從地圖上看,鴻溝是由北向南的一條垂直線,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位於古代滎陽成皋(今HN省鄭州滎陽)一帶。而當時漢在鴻溝以東的勢力不小,換言之,漢在鴻溝以東有較大較多的占領區,楚都彭城及其附近的淮北也落入漢之掌握,楚周邊的齊也落入漢的勢力範圍。如果和約成行,漢應該較為吃虧。漢又怎麼會主動提出這種從內容上來看明顯吃虧的和約呢?太公等漢王家眷失陷於楚已將近三年,怎麼到了這個時候,漢王要急於迎回呢?而且迎回家眷的心情非常迫切,否則就不會主動提出明顯有利於楚的和約了。占據絕對優勢的漢對締結和約的急切情狀表現得比更需要約和的楚還強烈,其中必然有詐。看來楚遲遲不答應的原因,估計有起先條約不算太有利,也有和約沒有保障的擔心在起作用。最終因為和約對楚太過有利,所以“項王許之”。項羽認可的應該是漢王提出的方案。所以,和約不是項羽提出來的,盡管他有這樣的需求,他隻是接受了由漢提出的對楚有利的方案。當然,至於“項王許之”之後,漢會不會遵守,又會耍什麼花招,即使楚有心防範,估計措施也相當有限。當此之際,項羽隻能寄希望於劉邦能遵守協議。而劉邦是否會遵守停戰協議,也隻有天知道。至於為什麼曆史記錄到的文字會出現此約是項羽提出、又由項羽批準的這樣匪夷所思的記錄,可能是因為漢最終毀約,所以記錄時做了手腳,把締約環節記錄得似是而非,旨在抹去及減輕己方的毀約責任。菜九孤陋寡聞,以為這個記錄的不倫不類是自己的首次發現,而且劉邦最不厚道的地方,當屬此事。如果看官知道此前有人發現,務必告知一聲,以便歸還這個首創。